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医政司  
邮箱 微信
 
 
  (医政司)  
首页   政策文件工作动态关于我们
 
 
工作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政司 > 工作动态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总结时的讲话
时间:2008-03-17 00:00:00

 


    刚才吴刚同志就这次会议的基本情况、主要成效及下一步工作做了全面的总结和部署,讲得很好,我完全赞成。
    这次会议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吴仪副总理全程参加了昨天下午的活动,高强书记主持论坛开幕和“‘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陈竺部长和我分别发表了对健康、对“治未病”的认识和看法。这都表明了政府对贯彻落实预防为主、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及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要求,弘扬中医“治未病”先进理念的态度。各位专家学者、行政领导以及来自基层的同志在会上的发言,为开展“治未病”提供了新理念、新知识、新思路、新机制,对于中医药系统的同志来讲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对大家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包容学习、取长补短、丰富理念、启发思路都将发挥很好的作用。希望大家根据吴刚同志的总结讲话要求,结合参加这次会议的感受和体会,很好地进行梳理,很好地贯彻到实践中,切实做好试点工作,为全国创造经验,推动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建设。
在这里,我再讲三点意见,也作为对大家所提问题的一个回应。
    第一,要坚持不懈地对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内涵、学术、方法、经验以及“治未病”的现实意义等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
    开展“治未病”是一项创新性的、体现引领未来的工作,不可能通过一次研讨会、一次论坛就能讲清楚、说明白,需要不断思考、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特别是如何体现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治未病”,如何创新开发出体现中医特色的“治未病”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能够使人民群众在接受服务过程中真正感受到“治未病”的魅力和好处,这是开展这项工作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千万不要把“治未病”看得那么简单,千万不要一哄而上,要力戒形式主义,要防止泛化、低级化、庸俗化。
    对于“治已病”和“治未病”的关系,我在昨天讲话中已作了专门论述,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认为“治未病”要比“治已病”更难。“治未病”从理念到方法、从理论到学术、从经验到内容、从服务到技术,其内涵非常丰富,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认真研究、认真总结。我希望这一点能够贯穿于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全过程。只有把这些搞清楚、弄明白,只有使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做到既体现民族性、继承传统性,又体现现代性、富有创新性,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被现代人广泛接受,从而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二,各试点单位要不负重望,认真按照试点要求组织实施、规范运作。
    我们在这次会议上宣布了13家中医医院为首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这不是随意确定的,而是经过认真筛选的。在座的还有不少强烈希望纳入试点,这种积极性非常好,但试点工作不仅需要愿望和热情,更应注重在规范的情况下实现试点的目标要求,而且“治未病”试点开始不宜搞得太大,要有梯度,逐步推开。所以,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你们肩负的任务很重,很艰巨,要很好地组织实施。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不辜负吴仪副总理的重托,不辜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信任,也不辜负全国对你们做出好经验的期望。当然,没有被列入试点、有极强积极性的单位,不要丧失积极性,因为这是第一批试点,你们准备好了也可能就成了第二批,同时你们可以学习、借鉴别人的好经验、好做法,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探索实践,这种积极性完全不受限制,但希望大家做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规范、高起点。
    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治未病”试点为什么要先在三级中医医院进行。我曾经讲过,现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完整,但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在这种情况下要推动“治未病”工作的开展,就要找到载体,我们研究认为应依托于现有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特别是依托于专家学者、临床技术、研究力量比较强的中医医院来作为载体,这是很有必要的。当然,在中医医院里进行试点,也并不意味着将来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就仅限于中医医院。所以,希望试点单位“治未病”中心能够相对独立,不要和其他医疗科室完全等同,在运行机制、规章制度以及服务方式等方面有所区别,要慢慢地成为独立法人机构,逐渐形成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基础,这是一种探索。
    大家还提到一点,是不是把“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纳入到医保报销范围。这个愿望很好,但是不现实。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提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这一运行机制的原因。在推动“治未病”服务过程中,在还没有很好地界定中医“治未病”究竟哪些是规范的服务前,不可能一开始就要把它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劳动保障部门也不会轻易地增加报销项目。例如,上海去年开了十几万个膏方,都是个人掏钱,他认为自己要进补,吃了有效果,就愿意花这个钱。不要认为给老百姓办好事,就要把它纳入医保,就要由政府来办才能解决问题,必要的市场机制、市场运行对于作好这样的事情是很有利的。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学会两手抓,既要善于运用公益性,也要善于运用市场机制。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中,给我们中医药界、中医医院等去探索不同的体制机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第三点,要正确认识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治未病”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即“KY3H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和昆仑—炎黄公司的关系。
    “KY3H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是昆仑—炎黄公司多年来研究的一种模式,经过了很好地论证。要把这一模式和试点工作、“‘治未病’健康工程”很好地结合起来,应用于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因为我们认为“KY3H模式”不是一个公司模式,而是政府推动健康管理、健康服务的一个模式,把它很好地运用到“治未病”中来,体现了一个高起点。如果简单地把一些“治未病”的方法等同于“治未病”,认为按个脚、洗个药浴等就是“治未病”,没有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作为支撑,就没有使“治未病”服务从一开始就规范地、高层次地体现健康保障服务的趋势,就使我们的工作在低水平上起步,探索的路程就会长,实施的效果就会差。应该感谢昆仑—炎黄公司为我们推动“治未病”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念、很好的思路、很好的机制、很好的模式。吴仪同志去年1月11日提出“治未病”试点的要求,一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这么高规格的首届论坛,能讨论问题、交流经验、达成共识,如果没有一个先进的理念、没有高层次的设计、没有好的模式,这是不可能的。这种模式,是先进的模式,体现了时代的要求,能和“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很好地结合起来,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KY3H模式”,真正把握其内涵,并在实践中认真研究,细化如何体现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健康管理、如何体现个体化的健康保障服务、如何用信息化手段跟踪管理、进入社区又如何体现等等,结合实际,探索各种可操作的、又能体现这种要求的各种形式。
    对于医院如何与企业合作,这需要新的理念。运用企业的创造性,运用企业的优势和它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来实现政府的主张,这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路。所以,医院跟昆仑—炎黄公司合作,优势互补,体现了政府引导下、市场主导、多方参与。作为医疗部门,包括政府部门,要学会和企业打交道,要找到和企业合作的共同点、结合点,这有助于我们花很少的钱办更多的事,甚至不花钱也办事,而且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所以,希望大家能很好地领会,在起步阶段应尽可能统一、规范,先在试点中进行探索,有了经验和规范以后再不断扩大。当然,也不排除有多种模式和多种方式,但应该是先进理念指导下的多种模式的探索。对于“KY3H模式”,也需要不断完善、丰富、充实,需要根据情况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实践的需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加强对试点单位和地区的指导,抓紧制定“‘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实施方案,同时,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积极组织研究制定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更好地指导各地的工作。
    中医传统并不等于落后,中医并不是保守、封闭的代名词。我们要将“治未病”这个古老的话题和理念,发挥中医人的智慧,与时俱进,运用现代理念、思路、方法和机制、模式,一开始就高起点,就设计好,切实把这件事做好,以得到更多领域、学科的承认,以被更多的人接受。这才能使中医在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现代医学中发挥独特作用,甚至发挥引领作用。
    希望大家记住,2008年1月25到26日,我们曾经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中一个非常有名的会场,召开了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探讨了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我衷心地期待着,大家能带着新的观念、新的使命从这里走出去,去实践、去探索、去总结;我更期待着,不用太长时间,我们再次聚会,听到大家更多、更好、更先进的做法、经验、机制和思想、理念!
 

 
 
 
 
  Copyright@2006 www.natcm.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工体西路1号 电话:59957777
版权所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ICP备案:京ICP备16052956号
京公网安备11931045028号  网站标识码:bm73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