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工作动态  
邮箱 微信
 
 
  (工作动态)  
首页   政策文件工作动态关于我们
 
 
工作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政司 > 工作动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医医疗救治专家共识(2014版)》的通知
时间:2014-02-18 00:00:00

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4〕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进一步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医医疗救治工作,我局组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在总结今年有关省份中医医疗救治经验基础上,对我局2013年5月印发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医医疗救治专家共识》进行了修订,形成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医医疗救治专家共识(2014版)》。现印发给你们,供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医医疗救治工作中参考使用。

     附件:1.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西医临床早检早治流程图
           2.时行感冒中医治疗方案

附件1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西医临床早检早治流程图.doc
文件类型: .doc 221a6eca5837d73826262b30ae9b9232.doc (69.00 KB)
附件2时行感冒中医治疗方案.doc
文件类型: .doc fe513b1123bcdff0cb58c5facbb8a76a.doc (26.50 KB)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
2014年2月14日


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医医疗救治专家共识
(2014版)

    去冬今春以来,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明显增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在总结9省市中医医疗救治经验基础上,形成以下共识:
    中医药的救治实践证明,中医药早期、全程参与本病治疗,可显著改善症状,对阻断病程发展、减少重症病例发生率和降低患者病死率具有积极作用。
    在患者早期出现流感样症状时,中医药应及时介入,可参照时行感冒中医治疗方案(见附件2)辨证施治。
    一、发病特征
    本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基本符合温病学“卫气营血”及“三焦”传变规律。发病急,初期邪毒犯肺,多见卫气或卫营同病,表现为高热、咳嗽;传变快,疫毒壅肺,耗伤元气,湿浊痰瘀损及脏腑,表现为喘憋、气促,或伴痰中带血;继而毒热内陷、内闭外脱、化源竭绝,表现为四肢厥冷、喘脱;本病恢复期多表现为余热未尽,气虚阴伤;重症病死率较高。
    二、临床证治
    1、发病初期多见毒热犯肺,卫气同病。症见发热,或伴微恶风寒,汗少或无汗,咳嗽,少痰,或伴咽干、咽痛,肌肉疼痛,舌红苔薄,脉滑数。
    治 法:清热解毒,宣肺透邪。
    参考方剂:银翘散、升降散、麻杏石甘汤等。
    参考药物及剂量:
    金银花30g 连翘15g 荆芥10g 蝉蜕10g 
    炙麻黄5g 杏仁15g 生石膏30g(先煎)芦根30g
    桔梗6g 大黄6g 薄荷6g(后下) 生甘草5g
    煎服法:水煎服,日1剂,必要时一日可用2剂,每4-6小时口服1次。
    加减:舌苔厚腻者,加苍术、藿香;乏力、气促者,加用人参。
    中成药:可选择疏风解毒胶囊、连花清瘟胶囊、清肺消炎丸等,儿童可选用金莲清热泡腾片、小儿豉翘颗粒等。
    中药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
    2、病情加重,多出现毒热壅肺,损及肺络。症见持续发热,或壮热不退,咳嗽,乏力,喘憋气促,或伴痰中带血,舌质红或暗红,苔黄或腻,脉数。
    治 法:泻肺通腑,益气解毒
    参考方剂:宣白承气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生脉散等
    参考药物与剂量:
    全瓜蒌30g 大黄10g 银花30g 葶苈子30g
    炙麻黄6g 生石膏30g(先煎) 赤芍20g 人参10g
    麦冬15g 生甘草5g 
    煎服法:水煎服,日1剂,必要时2剂,每4-6小时口服或鼻饲一次。
    加减:烦躁、神昏者,上方送服安宫牛黄丸;痰中带血重者加仙鹤草、三七粉。
    中成药:可选择疏风解毒胶囊、连花清瘟胶囊、清肺消炎丸等,儿童可选用金莲清热泡腾片、小儿豉翘颗粒等。
    中药注射剂: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
    3、发病极期,多见毒热内陷,内闭外脱。症见高热难退,烦躁不宁,神识昏蒙,唇甲青紫,呼吸浅促,痰少色黄,胸腹灼热,四末不温或厥逆,腹胀尿少,舌淡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治 法:回阳固脱,解毒开窍
    参考方剂:参附汤、茯苓四逆汤、参萸汤等加用安宫牛黄丸
    参考药物及剂量:
    人参20g 炮附子10g 山萸肉30g 炙甘草15g
    干姜10g 茯苓20g
    煎服法:水煎,加用安宫牛黄丸后,每次鼻饲30-50毫升,每2-3小时1次,或每小时30毫升胃肠泵入、结肠滴注。
    中药注射剂: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
    4、恢复期多见余热未尽,气虚阴伤。症见神倦乏力,气短,咳嗽迁延,干咳或痰少,食欲不振,舌暗红,苔薄白或黄,脉细。
    治 法:清解余热,益气养阴
    参考方剂:沙参麦门冬汤、生脉散、六君子汤等
    参考药物与剂量:
    太子参20g 麦冬15g 北沙参15g 茯苓15g
    炒杏仁10g 生麦芽15g 芦根20g 炒白术15g
    生甘草5g 
    煎服方法:水煎服,日一剂。
 

 
 
 
 
 
  Copyright@2006 www.natcm.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工体西路1号 电话:59957777
版权所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ICP备案:京ICP备16052956号
京公网安备11931045028号  网站标识码:bm73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