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全国政协委员、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湖南医药学院院长何清湖表示,当前,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秉持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工作重心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预防为中心”转变,中医药的治未病特色在这一过程中具有主导性优势。
何清湖介绍,中医治未病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遵循道法自然、平衡阴阳、增强正气、规避邪气、早期诊治、防病传变的基本原则,采取无病先防、欲病早治、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当前,应创新服务模式,健全标准规范,从学术化、产业化、生活化、智能化、网络化五方面着手,切实做到关口前移,让老百姓不生病、少生病。
对此,何清湖提出以下建议:
在学术化方面,要加强中医治未病学科构建和专业人才培养。构建全国统一治未病教材,提高相关专著应用广度和深度。以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等学术组织为桥梁,加强多学科交流与合作,推动治未病学科的全面发展。
在产业化方面,构建中医治未病产业链,探索与康复、养老、文化、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社会健康管理组织与中医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的合作,拓展治未病产业面,实现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等行业的交叉融合。
在生活化方面,中医治未病的养生方法和产品应突破传统印象,与时俱进,更贴近现代生活。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设计安全、便利、符合现代人习惯的产品,并通过丰富多样的传播形式,让养生保健内容更易于被不同年龄人群接受。
在智能化方面,利用现代科技,研发应用于治未病领域的诊断与疗效评估设备,集成微电子、传感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中医治未病服务器械向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网络化方面,推动中医四诊信息的客观化、定量化、可视化,促进治未病的现代化解读与科学研究。同时,构建“互联网+中医治未病”网络服务体系,推进“养联体”建设,发展网格化运营模式,实现治未病的网络化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