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来,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张涤都关注基层中医药儿科的发展。他表示,目前基层中医儿科存在中医儿科特色淡化、诊疗技术传承不足、中西医协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须提升基层中医儿科服务能力。
为此,张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构建中医儿科分级诊疗新体系。由三级医院牵头,带动县级医院、基层卫生机构形成技术协作网络,制定基层中医儿科标准化建设方案,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配备2名中医儿科医师,能开展中医儿科适宜技术,乡镇卫生院设置独立中医儿科诊室。依托大型中医医院儿科专家团队开展全托管或科室对口帮扶,由省级中医医院儿科牵头组建专科联盟,通过师带徒、远程带教等方式推广经方诊疗方案,制定儿童常见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路径。在各级中医医院推进中医儿科经典病房和中西医联合儿科门诊建设,建立“1+1”诊疗单元(1名中医儿科医师+1名西医儿科医师)。建立中医儿科适宜技术基层推广基地,每个县域建设3-5个示范性中医儿科诊室,重点推广小儿推拿、耳穴压豆、穴位贴敷等安全有效的中医外治技术。
二是创新中医儿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激励机制。在中医药院校恢复独立中医儿科专业,设置中医经典与西医儿科双模块课程,建立“5+3”一体化培养体系(5年本科+3年中医儿科规培),扩大儿科住院医师规模;实施中医儿科人才“订单式培养”计划,通过定向培养,为基层输送儿科医生。提升基层中医儿科医生待遇,完善中医儿科薪酬激励机制,推动绩效工资向儿科倾斜,确保基层中医儿科医生收入不低于全院平均水平,试点以诊疗贡献率和社会效益为考核标准,打破收入平均主义,对中医适宜技术服务项目提高绩效分配系数。
三是用技术赋能基层,推动中医药特色资源下沉。鼓励基层中医儿科服务模式创新,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基层中医儿科诊疗能力。实施“互联网+中医儿科”行动,依托医联体移动医疗覆盖基层群众,建设儿童体质辨识大数据平台,开展线上咨询和家庭医生签约,普及远程会诊和AI辅助诊断,为基层提供智能辅助开方系统,提升基层中医儿科对儿童重症、罕见病的识别、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