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科学的方法来阐述中医取得临床疗效的机制。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命题,也是我们今后科研工作的方向。”全国政协委员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部主任张洪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我们应当与时具进传承发展好中医药,建立一套既符合中医特点、又符合科学标准的疗效评价体系,促进中西医结合提高临床效果。
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主任委员,自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张洪春委员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参与中医药抗疫,并积极组织多次学术交流会议邀请亲赴一线的专家分享抗疫经验。石家庄疫情发生后,张洪春委员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派出的援冀医疗专家再次“上战场”。结合自己抗疫的经历,他认为,中国的“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重”抗疫经验已经较为成熟,应该在全国推广。
张洪春委员表示,中医药除了在慢病比如说慢阻肺、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控上有一定的优势,在急症、特别是突发的应急公共卫生实践中也有很好的用武之地。中医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医和西医就应当相互尊重,共同探讨并形成对广大人民群众、广大患者最佳的诊疗方案,使每个患者都能够有最佳的治疗措施。
在张洪春委员看来,振兴中医药,传承是根本。“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遵循中医药自然规律,创新评价中医中药临床疗效的手段和方法。”他说,目前采取的评价中医临床疗效的方法,是以西医的疾病评价方法作为主要手段,建议建立符合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适合中医症候的疗效标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发展。
“中西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全民健康。要发扬中医药在我国卫生医疗事业中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医药创新,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张洪春委员对未来充满期待,“现在是中医药发展的历史最好时期,无论是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是国家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扛得起责任,为中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