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中医药领域医教研工作30年,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广东省委副主委、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卢传坚计划提交多条关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提案。她认为,当前中医药行业进入艰难的转型期,基础和临床研究方法相对滞后,企业研发积极性不高。日前,国办发布《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共七大方面28条举措,以支持中医药特色发展,她建议以此为契机,深化医药体制改革,推动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提高中医药研究经费投入占比,加快推进源于临床的中医药重大科技项目成果转化,激发临床一线中医药的创新活力。

全国政协委员卢传坚。南都记者蒋臻 实习生周芷晴摄
企业投入和研发中药新药积极性不高
卢传坚指出,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在抗疫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医药产业迎来了发展机遇,但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她表示,目前中医药行业进入艰难的转型期。“大家都说回归临床价值,那临床价值如何评估?”卢传坚指出,中成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法相对滞后, 如果产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缺乏可靠的科学数据证明,就会导致临床对中成药的接受和使用程度低,难以进入临床诊疗指南,不利于市场的拓展、形成。
卢传坚在调研时,和业内多位负责研发、科技创新的人士座谈,大家普遍认为“控费和招采新政策改变着市场格局和模式,制约了企业投资研发新产品积极性”的问题。
“企业的积极性不可忽视,中药新药的研发时间长、投入多,企业讲求回报,研发新药需要考虑未来能不能进入国家医保药物目录,能不能进入医院(使用),但是现在的政策环境让他们顾虑多多。”卢传坚表示,企业研发中药新药时,需要在质量控制方面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及科技成本,中成药的成本有相当大一部分比重源于对药物质量的把控。而目前企业普遍表示中成药定价偏低,难以支撑高质量的研发、生产流程。
鼓励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中药研发
卢传坚建议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已上市中药产品再评价以提升疗效证据级别,同时建立未通过再评价产品的退出机制。同时,建议调整医保政策,扩大已通过再评价中药产品的临床使用,为其进入医保目录、进入医院使用提供保障;建议完善中药注册分类和申报要求,推动中药新药快速审评审批。
“广东一直都有中医药发展的良好土壤,很多人都乐于接受中医服务。有了服务量,科研方面的条件就得天独厚。”卢传坚建议鼓励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中药研发,增强中医药的原始创新能力。
她介绍,广东省目前已有二十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其中唯一一个中医药的联合实验室由广东省中医院联合澳门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和悦康药业共建。“现在,实验室形成了一支理论创新、临床评价、基础研究、新药研发和产业转化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人才队伍。”她说。
此外,卢传坚还建议加大对中医药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强融资渠道支持,提高资本市场对中药创新认可度。卢传坚认为,应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中医药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中医药产业的长期投资力度,提高中医药创新资金支持,支持中医药特色发展。
建议提高中医药研究经费投入占比
2021年1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办发〔2021〕3号,文件针对中医药仍然一定程度存在高质量供给不够、人才总量不足、创新体系不完善、发展特色不突出等问题,提出28条措施,以发挥中医药特色和比较优势,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卢传坚表示,国家出台28条措施,为中医药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发挥特色优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她提出以贯彻落实28条措施为契机,助推中医药跨越式发展。
卢传坚建议建立“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她认为,中医药部分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是因为涉及到不同的部委,“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能让多个部委“坐在一起”,及时沟通协调,加快各项任务落实并取得成效。
“我也希望能通过28条措施,加强中医药发展的条件建设。”卢传坚建议,在医疗卫生战略布局中把中医药放到与西医药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在资源配置方面得到体现,确保中医药财政经费投入到位。
在国家科研创新体系中,卢传坚建议提高中医药研究经费投入占比。她指出,应贯彻《中医药法》提出的“推动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战略部署,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增加中医药专项数量和资助力度;在科研平台建设推动中医药类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28条措施,每一条都是干货,如果都能够落实,中医药肯定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卢传坚建议尽快出台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指导原则,推进28条措施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