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邮箱 微信
 
 
   
 
   
 
 
媒体报道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发布 > 媒体报道
 
 
瞭望丨疏通中西医药结合痛点
来源: 时间:2020-05-19 23:15:41  
 

  来源:《瞭望》

  2 月 26 日,武汉江夏方舱医院院内的“流动应急智能中药房”,系统把药方上的单味药用绿灯标识出来,工作人员将这些盛有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的药瓶取下来准备制药 沈伯韩摄 / 本刊

  ◇中西医药结合面临“中医西化”的风险

  ◇能否将中西医药结合的痛点变为两大医学体系融合的通点,事关医疗体制改革和服务能力提升的成败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也给医疗卫生防治体系带来史无前例的挑战。

  大疫出良药。在迎战疫情期间,中医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早期介入、全程参与,与西医联合会诊、协同救治,用事实证明,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的中西医药结合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和“轻转重”比例的有效方法,也是此次疫情防治“中国方案”的最大亮点之一。

  中西医药结合的三个短板

  在效果广受好评、价值备受关注的同时,此次疫情也暴露出中西医药结合作为核心社会医疗保障资源的短板,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中西医药结合领军人才匮乏。据统计,疫情期间全国驰援武汉的255支医疗队的近4万名医护工作者中,来自中医药系统的仅4900余人,占比不到13%。其中,像张伯礼院士等深谙中西医药两种医学内涵的中西医药结合领军人才和能够为中医药发声的权威专家屈指可数。

  二是中西医药结合资源覆盖偏低。我国临床实践一再证明,在西医诊疗方案中融入中医药元素往往能形成独特临床优势。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更是公开支持中医药及早介入,并积极倡导以“肺炎1号方”为代表的中西医药结合治疗方案。

  然而,这些一线专家基于实践经验总结的中西医药结合治疗方法大多仅限于一些定点医院和个别社区使用,就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众多院士联合推荐的“三药三方”,也由于西医医生不会、不能或不愿使用中药,无法第一时间到达患者手中,很难真正发挥中药的作用和价值,也影响了中西医药结合政策的落地。

  三是中西医药结合社会影响有限。张伯礼院士近期接受人民日报新媒体专访时就谈到:“在近日中国—世卫组织联合专家考察组中没有中医药专家,疫情报告中,中医药几乎没有涉及,令人十分遗憾。我想提醒的是,疫情过后也别遗忘了中医药,还是要继续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张伯礼院士的担忧,很大程度反映了中西医药结合面临的现状——随着中医药生存空间被挤压、蚕食,中西医药结合这一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医学体系正面临中西医药结合名义下“中医西化”的风险,其公信力和影响力也受到严峻挑战。

  中西医药结合的深层矛盾

  疫情期间透视出的上述短板,反映了中西医药结合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三个深层次问题:

  一是医疗资源供给不足。中西医结合本应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特色和亮点,但数据显示,其主要指标在全国医疗卫生系统总量仅占比1.5%~2%。这种严重的供给不足和结构不合理,不仅长期制约中西医结合服务模式的落地,更难以满足重大疫情期间激增的突发性需求。

  二是高端人才储备不足。从招生规模看,全国2018年普通高等院校医学专业招生855229人,医学硕士和博士招生95172人,其中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本科招生7927人、硕士和博士招生1269人,仅分别占比0.9%和1.3%,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需求。课程设置方面,不少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倡导的“结合”只是形式上的课程“五五开”,没有形成整体设计和科学规划,导致两种医学系统语言没有打通、内在联系没有建立、教学内容没有融合、方式方法没有整合。最终,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并没能成长为深刻理解两种医学内涵特点并能在实践中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多元技术手段的复合型人才。

  三是对中医药临床价值认识不足。中医药地位尴尬,经常处于被领导、被质疑、被验证、被改造的境地。一方面,很多县级中医医院院长出身西医,甚至有的县级中医医院已与综合性医院合并,导致医疗诊断标准和医疗责任判定依照西医标准执行,束缚了中医药和中西医药结合科室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中西医语言不通、沟通不畅,西医医生大多不理解中医药的思维方式,不认可中医药的临床价值,也就难以给予中医药的思想体系、辨证施治法则和临床应用效果客观公正评价,更不愿尝试中西医药结合的方式方法。

  扫清中西医药结合的痛点

  针对如何扫清这些阻碍中西医药结合发展的痛点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尽快建立一套适应中医药、西医药和中西医药结合(综合集成医学)不同医学模式特点的法律和政策体系。要从法律层面,清晰界定中医药、西医药和中西医药结合三种不同医疗模式,特别是要明确区分纯中医药与中西医药结合作为两种独立体系的地位、意义和价值,避免因概念不清导致的中西医药结合名义下的中医思维弱化、中医评价西化、中医学术异化、中医技术退化,中医特色优势淡化。

  要明确提出综合集成医学这一中西医药结合的核心概念——即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方法论指导下,从人体整体结构、功能、环境与人体局部结构、功能、环境辩证统一出发,集成各医学领域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临床专科和交叉学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技术方法和诊断仪器设备,通过整体调理干预达到整体动态平衡,改善健康状态、提高生命质量的新医学体系。要从政策层面积极引导中西医药结合、有机融合,倡导中医药学的整体观、辩证法与现代西医医学科技手段的融合,做到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加速中西医药结合的创新实践。

  二是全力打造一个西医药、中医药和中西医药结合(综合集成医学)“三级联动”的医疗卫生服务格局。未来发展中,通过科学测算和严谨规划,加大政府财政和政策扶持力度,力争到2030年使西医药、中医药和中西医药结合(综合集成医学)三种医疗服务体系在财政投入、医院数量、服务规模、从业者人数、人才配备等关键指标上,达到4:3:3的比例,并逐步推动形成基于三种医疗服务体系,中央、省、市(县)以及社区、乡镇(村)全覆盖、线上线下同步、“三级联动”的医疗卫生服务格局。

  三是重点培育一支中西医药结合(综合集成医学)领域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队伍。要在全国100余所有条件的现代医学院校和全部43所中医药大学开设中西医药结合(综合集成医学)系和中西医药结合(综合集成医学)研究院,并在条件成熟时完成向中西医药结合(综合集成医学)大学的转型。要坚持学科体系的与时俱进,在适当增加中西医药结合专业学制年限的基础上,通过顶层设计打通中西医药两种语言的隔阂。课程设置要扎根中医药基本规律和理论基础,增加云计算、大数据、多组学研究、网络药理学、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和交叉学科的教学内容,推动中西医药结合教育从形式结合向本质结合转变,真正体现现代医疗服务解决复杂疾病的能力和价值。

  (作者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国中药协会副会长、天士力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

 
 
 
 
  Copyright@2006 www.natcm.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工体西路1号 电话:59957777
版权所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ICP备案:京ICP备16052956号
京公网安备11931045028号  网站标识码:bm73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