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就是命令。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中医队伍尽锐出击,深入防控一线,8名中医专家纳入国家救助组专家库,三批国家中医队赴汉援鄂,中医方案纳入全国诊疗方案,中医药专家全面参与全程救助,为打赢疫情阻击战贡献中医力量。

中医防疫有药方
抗病毒药连用5天,高热不退,呼吸衰竭,都上了呼吸机,武汉的李女士为“中招”的母亲忧心忡忡。一位中医生为她开了3付清肺排毒汤。患者只吃一付半,大汗淋漓,退烧后呼吸平稳,再不用上呼吸机了,度过了危险期。李女士激动地说:“中医救了妈妈的命。”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通知,推荐“清肺排毒汤”用于新冠肺炎的救治。截至2月9日,纳入统计的使用清肺排毒汤临床救治新冠肺炎患者398名,通过综合观察,治疗总有效率达90%以上。
对付新冠肺炎,西医还没有特效药。让人不解的是,非典、禽流感、甲流等新发传染病,中医为啥总有治病的药方?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严利依分析,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二者看待人体和疾病的角度不一样。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搜集患者身体表现出来的整体性症状,就能对其进行辨证施治,因此诊断和治疗上都有别于西医。
中医治病,要找到病邪,也就是致病因素“六邪”和“疠气”。严利依说,中医分析其病机,找到致病机理和侵袭人体的部分,在中医经典中就能找到答案,并根据患者的症状对古方进行适当加减,制定出有效的诊疗方案。正如清代名医徐灵胎所说:“盖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这就是遇到新发的传染病,中医总有药方的原因。

中药治病不杀毒
制伏疫情,中医的“枪口”并没有对准病毒。所谓“西医治病,中医治人”,说的就是西医和中医有不同的治病思路。“治病者”多针对致病原和病灶入手,“治人者”则多针对患者进行整体调节,帮助患者战胜病毒侵袭。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说,按西医的说法,新型冠状病毒是这次疫情的直接致病源,但中医对疫病的认识与此不同,比如《黄帝内经》里就有天、人、邪“三虚致疫”的理论。
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说,中医讲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治病的理念、思路是治患病的人,而不是单纯的对抗病毒。因此,中医药治疗不是直接杀病毒。
人类能消灭病毒吗?中医学者陈家功认为,中医运用药物来调动身体的五脏六腑,一起抵御外邪。所有防治手段只是帮助患者维护自身的生命力,生命力最终保障生命度过困难期而康复。
“有些重症患者病毒转阴后,免疫功能紊乱或者低下极易复发。”中央指导组专家张伯礼院士指导武汉市中医院开设新冠肺炎康复门诊,为出院后的病人提供专业的指导,以促进其完全康复。他认为,中药治疗可清除余邪,扶助正气,改善患者症状,同时可促进肺部炎症的吸收,减少粘连,促进损伤脏器组织的彻底修复,修复提高其免疫功能。

中西医防控疫情
2月7日凌晨3时许,武汉金银潭医院会议室内灯火通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摘下眼镜,揉了揉太阳穴,就最新的中医诊疗方案同在场专家做进一步商定。这已是他带领第一支国家中医医疗队来武汉的第15天,连日的高强度运转,让在场所有人都很疲惫,但大家内心都憋着一股劲儿:付出中医人的最大努力,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中医力量。
治疗新冠肺炎,中医有药方,为何还搞中西医结合?
“我从来不认为一定要通过纯中医治疗,显示中医药更高明。”刘清泉说,目前西医尚无特效治疗病毒的药物。如果能通过西药抗病毒手段精准杀灭病毒,那当然更好。但如果没有,在对抗疾病面前,中西医就要各显所长,在不同的方面、阶段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中重症患者住院治疗,需要西医的支持疗法,比如有呼吸困难的,提供呼吸支持,如吸氧,呼吸机等,中医可减少肺组织渗出,缓解喘憋等症状,稳定血氧饱和度,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
刘清泉说,在面对这场重大的疫情时,中西医的愿望是一致的,只要有益于疾病的康复,就联合起来。该用中医就要用中医的诊疗方案,该用西医就用西医的治疗方案,战胜共同的敌人,取得最后的胜利。
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医学者李致重指出,在中国,西医中医两种医学并存,中医的主体特色是“个体化的具体治疗”,西医的主体特色是“群体化的统一治疗”。在流行性传染病的灾难降临时,合理地发挥中西医的临床优势与特色,降伏病魔,惠及民生。
国家卫健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公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要求各有关医疗机构要在医疗救治工作中积极发挥中医药作用,加强中西医结合,建立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促进医疗救治取得良好效果。
张伯礼认为,中西医是两套不同的医学体系,各有优势,应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在疫情面前,应建立起有效的救治机制,自上而下,有机结合,协作攻关,共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重症患者能出院
第一次治疗新冠肺炎患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李光熙感觉有点棘手。
这位患者来自武昌,发热9天,退热药用了退,退了又热,体温经常徘徊在38.5℃以上,最高体温39.1℃,心率101次/分,在吸氧浓度5L/min下指端氧饱和度只有87%(正常人至少在95%以上),自觉腹部发热,一动就咳喘得厉害,夜间有1-2次水样便,起夜4-5次。
今年疫源地在武汉,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院士认为,武汉的瘟疫偏于寒湿疫情,对于寒湿疫情一定以汗法为先。
如何发汗才是最佳方法?李光熙深思熟虑之后,用的是人参败毒散处方。让患者每天喝3到4次。他预计病人两日左右热势可退。出乎意料的是,半副药下去,病人热退身静。同样给氧条件下,指端氧饱和度可达93%,心率80余次/分。两天后随访,病人自觉舒适大半,血氧饱和度99,成功走出鬼门关。
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2月3日首批以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方式治愈的8名患者集体出院,更难能可贵的是,有6名是重症患者。
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说,病情发展到重、危重时,常致脏器的损伤,对症支持治疗作用有限,中药治法,如清心开窍、益气固脱、熄风凉血养阴、增液行舟等,可起到提高机体免疫机能、保护脏器功能、纠正电解质紊乱、减轻机体微循环障碍与组织纤维化程度等作用。

轻症患者不转重
一辆红色重卡驶达湖北武汉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满载的是新冠肺炎防控治疗中药协定方药物。这是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教授研发的新冠肺炎防控治疗中药协定方药物,专用在院确诊和疑似病人轻中症患者。
目前,武汉市社区要求两类人服药,一是集中隔离的人,二是社区排查有需求人群,分别服用中药汤剂及中成药。服用中药人员在领取中药时,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填报服药后的情况,经过后台数据汇总得出服药结果。有关负责人介绍:“总体来看,中医药在对轻中症患者预防及改善症状方面,以及缓解患者焦虑情绪等,能起到积极作用。”
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正式同意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申报的透解祛瘟颗粒(曾用名“肺炎1号方”)由全省30家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临床使用。此前,临床使用该药方治疗新冠肺炎(轻症)确诊病人50例,全部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无一例患者转重症。
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认为,早期规范合理使用中药,通过胃肠同治、解毒活血的治则,轻症患者不转重,可以减少向重症危重症方向发展,进而扭转结局。

健康人群能预防
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四楼,第二批援鄂国家中医医疗队专家与千里之外的广东省中医专家团队开展远程会诊。会诊的患者入院后病情加重,需要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十多天反复发热,病情危重。经过专家辨证、讨论,给予大柴胡汤联合升降散加减进行治疗,援鄂专家结合远程会诊结果,调整用药方案后,患者病情已出现好转,不再出现发热,已经可以间断停用呼吸机。
“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可以全疗程、全方位发挥作用。”张伯礼表示。
防控疫情,中医不只是有治疗的药方,还有预防的“疫苗”。当年非典,北京中医大学东直门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姜良铎开出八味中药预防非典,当时有一味中药都断货了,由此他被称为“姜八味”。针对新冠肺炎,姜良铎推荐出预防药方。
新型冠状病毒具有隐蔽性,即使不发病也具有传染性,无疑增加易感人群的防控难度。北京中医药大学三附院主任医师黄金昶认为,从中医的角度来分析,新冠肺炎并非是全人群易感,而是具有湿气较重的一类人易感。此类人群容易出现湿疹、足癣、血脂偏高、胆红素与转氨酶偏高等症状。精准定位易感人群,有针对性地进行药物干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