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第二批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支援的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重症六病区开始收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医疗队以“坚持规范治疗,发挥中医特色”为原则,贯彻“一人一策,随证化裁”的思路,注重体质、疾病、症状“三结合”、中药方剂与中医技术疗法相结合的治疗,同病不同治、同病不同方,临床效果显著。”
“我心里舍不得你们!是你们救了我的命啊!”一位79岁高龄的危重症患者因病情平稳即将转入专科医院时,紧紧地拉住医疗队队员叶永安的手并说出了这句话。
老人姓付,发病10余天,于2月5日入院。入院时肺部影像学呈持续性恶化象,给予抗感染治疗、配合高流量吸氧,氧流量持续10L/min以上,血氧饱和度在85%-90%波动(最低时可降至70%),心率达到130次/min以上,呼吸频率超过35次/min;患者时清时寐,偶有躁狂,情绪恐惧,整夜不能入眠。在进行抗炎、抗病毒、镇静,结合对症的中药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
为此,医疗队将其作为典型病例进行了讨论,得出:该患者的病情进展迅速,肺功能状态差,长时间的低氧状态对脏器及中枢神经造成了较大影响;同时,隔离病房内无家属陪伴的特殊环境,加之高龄患者的去世对其心理造成较大影响。生理和心理因素相互影响,引发疾病的恶化。从中医方面考虑,该患者属湿毒伤阴、津亏气耗,造成气阴两伤、心神失养的临床表现。因此,医疗队采用暂停精神类镇静药物,并调整中药处方进行治疗。结合今年气候属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运用司天方正阳汤,加大剂量益气养阴药进行辨证施治。
治疗方案调整3天后,患者症状逐渐好转,一周后出现了明显的病情转折,夜间可以安眠,低氧症状得到了改善,氧流量持续3L/min,血氧饱和度达96%以上,已经从病危转为平稳状态。
3月12日,患者病情稳定、状态良好,按上级统一部署平安转入专科医院。当得知自己即将离开时,患者留下了泪水。老先生的家属随后还打电话给医疗队,强烈要求他们继续为老先生提供中医治疗。
对于该病例,叶永安认为,患者最初表现为阴虚燥热,是患者极度烦躁不安的原因。其主要的中医治法,是以滋阴为主,同时滋补阳气,阳中求阴、阴中取阳。
针对新冠肺炎,叶永安认为该病属“湿毒夹风之疫”,其总体核心病机是“湿毒风虚”,本次疫气为湿毒夹风之邪,禀风之气而具快速染易之能,直入于肺;阳气旺盛者,可直解湿毒而病愈;阳气亏虚者,湿毒难解;下至中焦脾胃,脾胃强则至此可愈;脾胃弱则病势转危;至恢复期,多见肺脾气虚,肺血瘀滞之象。
自医疗队支援武汉以来,接管病区现有患者全部由重症、危重症转为了普通轻症。接下来,医疗队将总结经验,继续参与到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中。
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