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路志正
——讲述新中国70年中医药的故事
路志正,中医临床学家,1920年生人,他是新中国中医事业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
建国初期消灭血吸虫病,五十年代证明中医治疗乙脑有效,非典期间力荐中医走上抗击非典的一线,都有路志正的身影。
路志正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教授、资深研究员、博士、博士后指导导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主编。曾任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医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委员会一至三届委员,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学会理事、副理事长、顾问,《北京中医》、《中医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编辑等职务。
路志正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先后被授予“首都国医名师”和“国医大师”称号。曾荣获中央保健“先进个人”、“突出贡献”和“优秀专家”奖。

路志正崇尚脾胃和温病学说,不但创造性的将调理脾胃法应用于对“胸痹”的治疗,为冠心病的防治开辟了新路,而且将温病学说应用于对大面积铁水烧伤病人的抢救和对SARS的防治。
路志正重视中医对“痹病”和“湿病”的研究,首倡“燥痹”、“产后痹”等类症二级病名;独具匠心地提出“湿病不独南方,北方亦多湿病”的新论点,有力地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他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活的“灵魂”,切莫受西医病名所囿。在组方遣药时,药不在多而在精,量不在大而在中病,贵在轻灵恰中病机,同时还必须考虑到脾胃的运化能力,形成了“持中央,运四旁,怡情致,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系统的“调理脾胃”学术思想。
路志正主张充分发挥中医的整体优势,力倡“针药并施、内外合用、药食相配、身心同治”的综合疗法理念。他注重临床经验的整理和理论的提高,先后主编出版了《路志正医林集腋》、《中医湿病证治学》以及《路志正医学丛书》等10余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99岁高龄的路志正说:“相信我们国家越来越好,相信中医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