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邮箱 微信
 
 
   
 
   
 
 
工作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综合司 > 工作动态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第5692号建议的答复
时间:2020-10-16 09:32:52
国中医药建字〔2020〕83号

毕宏生等4名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作用,全面参与公共卫生工作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传承名医学术经验的建议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我局高度重视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十三五”期间,出台了关于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的指导意见,着力构建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机结合,贯穿中医药人才发展全过程的中医药师承教育体系。开展了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遴选973名指导老师和1946名继承人,并为第一至五批指导老师建设了1482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在县级医疗机构建设了902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传承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培养县乡村中医临床技术骨干。下一步,我局将研究制定中医药师承教育管理办法,建立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推进中医药师承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推进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及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等项目。

  二、关于中医药特色技术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建议

  我局高度重视中医治未病服务发展,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把健康服务业上升到国家层面进行推动,《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均提出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列为重点任务之一。2018年,我局会同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中医治未病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二是优化医疗机构治未病服务,发布了《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先后确定了173个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65个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地区。自2012年起,在中医医院评审标准中明确要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均要成立治未病科,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干预调理及健康管理等服务。出台了《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服务基本规范(试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指导中医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开展治未病服务和区域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项目建设,完善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并将服务拓展至基层,提高群众养生防病意识,加强慢性病的早期干预。印发了《关于方便群众看中医进一步改善中医医院服务的通知》,建立“便民就医导航”平台,覆盖包括治未病科在内的39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818位名老中医药专家以及2352个重点专科优势病种的数据信息,为群众提供快捷的中医医疗和治未病信息查询途径,让群众“方便看中医”。三是拓展基层治未病服务,2013年8月,我局联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的通知》(国卫基层发〔2013〕7号),提出在扩大部分项目服务范围、提高部分项目补助标准的同时,增加了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服务项目主要是在儿童6、12、18、24、30、36月龄时对儿童家长进行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和每年为老年人提供1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健康管理服务包括中医体质辨识以及根据不同体质从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等方面进行相应的中医药保健指导。我局积极推进项目实施,目标人群覆盖率不断扩大。截止2019年底,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的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6个月儿童人数分别为9540万、3261万,占比分别为62.17%、68.94%。超额完成了55%的年度目标任务。四是提升治未病科研能力,组织制定了《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纲要(2013-2020年)》,联合科技部印发了《“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重点任务,设立“中医治未病研究”研究专栏。“十二五”期间,将治未病研究纳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围绕中医健康状态辨识方法、治未病中医干预效果评价、健康保障与健康管理及其实施模式、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适宜技术、中医药保健技术与产品等开展研究。2017年,协调科技部将治未病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研究专项申报指南,并设立了相关项目支持中医治未病科学研究。依托治未病相关局重点研究室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研究基地,引导行业有关科研优势团队,统筹资源,持续深化“治未病”科学研究,提升中医治未病科技创新能力。下一步,我局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促进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完善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拓展中医医院治未病服务功能,逐步融入疾病诊疗全过程,将服务拓展至基层,加强慢性病的早期干预,开展治未病相关的健康科普活动,推广融入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

  三、关于弘扬中医药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自信的建议

  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领会《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着力推动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始终把中医药文化摆在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将中医药文化作为提升中医药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有效抓手。2012年开始,先后编制了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深入剖析中医药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明确不同时期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切实加强组织保障,统筹推动规划实施落地。二是2007年起,联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22家部委单位,成立了中医中药中国行组委会。十余年来,组委会各成员单位群策群力,从城市大型现场公益活动,到“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再到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三个阶段的项目安排,目标协同、各有侧重、覆盖全国,将“中医中药中国行”打造成为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的靓丽名片。三是开展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凝练、中医药文化“双创”等课题研究,从中医药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中挖掘内涵精髓。指导中医药文化纪录片《本草中国》制作,播出后社会反响热烈,《本草中国》第一季荣获第三届“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节人文类最佳系列纪录片奖,《本草中国》第二季已入选国家广电总局优秀国产纪录片提名。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及保护工作,目前,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27个传统医药类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四是已指导建设遴选81家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收藏中医药文化相关展品8万余件,总展览面积近45万平方米,各基地经常性面向社会开展各类中医药文化活动,年接待总量超千万人次。五是2010年起启动了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队伍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已经遴选了七批次230名国家级巡讲专家,主要职责是参与公益性巡讲活动、培训所在地区中医药文化巡讲人才、创作中医药文化科普作品。六是推动中医药文化与旅游、养老、保健、休闲、娱乐等融合,会同原国家旅游局制定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确定北京东城区等15家单位为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并将中医药健康旅游纳入“中国旅游文化周”全球联动项目,向3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介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下一步,我局将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相关要求,会同相关部委,继续大力弘扬传播中医药文化。一是加强中医药文化理论研究与现代化阐释,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中医药文化的内涵精髓进行挖掘研究,不断加以补充、拓展、完善。二是通过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品牌活动,打造中医药文化精品,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推动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不断提升。三是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推动校园中医药文化角建设。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20年10月14日

 
 
 
 
  Copyright@2006 www.natcm.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工体西路1号 电话:59957777
版权所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ICP备案:京ICP备16052956号
京公网安备11931045028号  网站标识码:bm73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