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工作动态  
邮箱 微信
 
 
  (工作动态)  
首页   政策文件工作动态关于我们
 
 
工作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机关党委 > 工作动态
一名乡村医生的中医梦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张坊村卫生室王金海
时间:2013-08-28 00:00:0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践行党的
群众路线典型事迹材料之五

一名乡村医生的中医梦
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张坊村卫生室王金海
 
    25年前,我是河北省涞水县的一名乡村医生,到房山区张坊镇办事,路遇病人,果断施救,因诊断准确处理及时,病人康复。之后,不断有人找我看病,因治愈率高得到张坊镇人的认可,受到当地政府挽留,当年留在张坊村继续做乡村医生。25年来,北京用宽大的胸怀容纳了我、支持了我、培养了我。我始终以农村人特有的纯朴,坚守在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第一线,愿意以一颗永远报恩的赤子之心,扎根农村,服务基层,呵护一方百姓的健康。
    我视患者为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24小时为患者服务,不管白天黑夜,随叫随到,多年来都义务为患者看病,免费出诊、挂号、咨询、针灸、按摩、指导康复。从医20多年,我一直坚持这“六免”,为一方百姓提供了安全、有效、廉价的医疗服务。也因此,我这个普通的乡村医生,逐步成长为在京郊几个区县内享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医。我的工作得到了广大患者和各级主管部门领导的认可,多次获得部级、市级荣誉称号。
    一、子承父业,传承老师的医德医术
    “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是一名医生必须具有的素质。我师从河北省涿州市乡村名医孙建明,学徒三年,孙老师手把手地教我如何认药、诊脉,如何辨证论治、开方。后来,我又认识了另一名恩师,原宣武医院中医科主任——胡杰教授。胡老师没有因为她自己是一名教授,而看低我,也没有拿农村的病人不当回事,在漫长的两年时间里,为了带我学习中医,每个星期不顾路途多远,来到卫生室,免费为这里的老百姓看病,毫无怨言。医者人心,关爱生命,是这两位恩师共同的美德。正是他们手把手的教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得以迅速成长,我不仅掌握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诊断与治疗技术,掌握了中医辨证施治、针灸、火罐、耳针、离子透入等适宜技术,还开始诊治一些疑难杂症,尤其在脑中风、妇科病、脾胃病的治疗方面见成效;更重要的是,在我心里,已牢牢地扎下了“患者永远是第一位,患者需要温暖,需要有效、廉价的服务”的思想。现在,我的病人遍布房山及周边河北省的农民,而且城里的患者也来卫生室接受中医服务。20多年来,我已累计治疗患者30万人次之多。
    天使大爱,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孙建明和胡杰老师传授给我的绝不仅仅是行医的方式和技能,他们善良、忘我、无私的品德,永远像灯塔照耀着我前行的方向。
    二、办好村卫生室,为村民看病提供方便
    1993年,村委会让我承担村卫生室的工作,一切经费和启动资金自己去筹集,自负盈亏。尽管当时资金压力大,困难多,我还是接过了这个担子。为了解决资金的不足,一开始,我除了把行医的全部盈余拿出来不说,还向亲朋好友借了不少钱。在创建卫生室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这样一个原则:能省的钱一定要省,该花的一定要花。比如卫生室环境的布置和整理,我们基本没有花钱。墙壁的粉刷,房屋的整理,卫生室内外环境的布置,基本上都是我和工作人员利用空余时间动手干的。2005年,随着脑中风工作的开展,卫生室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康复室太小,活动面积小,所以我有了建一个康复中心的愿望,当时张坊的土地可以租赁,价格便宜,我就租了9.04亩土地,四处筹借资金,条件成熟了就弄地盘,再成熟了就盖房,再有条件就整院子,用了5年的时间才把康复中心的毛坯房建完。
    我一直扎根山区,努力提高医学技术,积极做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创建村卫生室。现在,张坊村卫生室已经初具规模,占地2亩,药房、诊室、中医治疗室,都按上级的要求去做。到目前为止,已经成为一个有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药品种类齐全(其中中成药430种、饮片510种),环境幽雅,管理规范,能够治疗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标准化村卫生室,为患者提供了简、便、验、廉的医疗服务,配合上级医院做好转诊工作,积极发挥农村中医中药的作用,总结了一套用中医中药及康复治疗脑中风的经验,运用中医药对慢病和疑难病进行了有效的治疗和预防。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优势,为村民进行健康宣传与指导,运用中医单方、验方为患者服务。对痛证我采用针灸、拔罐、离子导入治疗;乳腺增生的,让患者自采蒲公英生吃和泡服,结合离子导入治疗;胃痛的就将良姜、香附打成面冲服;月经痛的在肚脐上贴特制的膏药;对中风患者采用我们本地的丹参、葛根、生山楂煎服或泡服等等。我利用单方、验方、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疾病,免去了患者因为输液带来的痛苦,更重要的是降低了药品费用。在争创全国中医示范区的工作中,努力配合卫生局和中医院把工作做好。现在我还要借助国家发展中医这个机遇来发展卫生室,为房山区的中医事业做贡献。20多年来,我为卫生室累计投资200多万元。而在为30万名患者服务中,通过“六免”尽量降低医疗成本,还经常为贫困患者减免医药费,每年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50万元左右。
    为了保证药品质量,我做了以下工作:(1)充分响应中医药管理局“自植、自采、自用”政策,我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采集山中野生药材,充分利用本地的中药资源,包括柴胡、远志、黄芩、穿山龙、益母草等,对这些中药进行人工加工,做到无硫、无毒、无害。(2)自己种植或者指导药农种植健康无公害的草药,从而达到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为了避免病虫害,做到勤除草和人工管理,让药材达到应有的生长年限。(3)和饮片加工厂家合作,卫生室提供原生药,委托药厂加工,要求他们为卫生室提供无硫产品。(4)去饮片公司亲自选取优等饮片,严把药品质量关,确保药品无硫磺、无发霉变质,还尽量选取多年生和野生中药材。
2011年9月,是我在工作中受到最大鼓舞的一年。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国强局长、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赵静局长以及区县领导来指导卫生室中医工作。领导们同意把张坊村卫生室纳入农村合作医疗,而且鼓励我建一所一级中医医院。镇领导为了让我更好的把中风患者的康复工作做好,支持我把康复中心装修改造。同年11月28日,北京市政府以特殊人才引进的方式特批,为我办理了北京市户口。
    三、把事业做强做大,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一系列的政策,坚定了我把中医事业做强做大的信心。我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政府、回报社会。2012年我开始修缮改造北京市房山区张坊残疾人康复中心。康复中心占地9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康复中心总投资600多万元,多方筹借资金300多万元。康复中心的特点是以村卫生室为基础,运用传统的中医中药针灸,配合科学的康复锻炼,治疗中风,以低价格高服务造福于患者。另外我们要把康复方法和健康知识传授给患者与患者家属,指导患者家庭康复,普惠健康,降低医疗成本。现在我们的患者不仅来自我们周边,而且还有北京的各个郊区及外省市的患者。
    我积极参加房山地区的公益活动,非典期间捐款捐物,汶川地震一次性捐款5000元到区卫生局。在7.21特大洪水灾害中,我向房山区中医院捐款5000元,向地方受灾群众捐款4000元,为东关上村村民王秀丽筹集善款10000元,履行了一名中医工作者的职责,发挥了一名基层党员的作用。我的工作受到广大患者和张坊村两委、张坊镇政府及区市卫生局、北京市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好评,并获得北京市“农村卫生初级保健工作先进个人”、“优秀乡村医生”、“首都健康卫士”、“文明北京新市民”、第三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还获得卫生部“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全国先进医务工作者”称号。
    20多年来,我和我爱人(也是乡村医生)把所有的精力和财力都投入到卫生室的工作与建设中去。我爱这里的村民,愿意更好的为他们服务。我已经把这里作为我的第二故乡,决心在基层脚踏实地,默默工作,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实现自己今生的中医梦:努力做好基层中医药工作,传承中医药事业,让村民们不得病、少得病,看得起病、看好病。
 
 
 
 
  Copyright@2006 www.natcm.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工体西路1号 电话:59957777
版权所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ICP备案:京ICP备16052956号
京公网安备11931045028号  网站标识码:bm73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