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璐琦院士(前排左二)和科研人员到四亩地镇考察调研猪苓、天麻等中药产业发展情况。

黄璐琦院士(左二)与普查队员一起对中药材种植适宜技术进行调研。

黄璐琦院士(左四)和澜沧县普查队员一起调研中药资源基本情况。
□ 本报记者马艳红安慧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对中药资源保护和中药材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璐琦看来,基于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加工适宜技术,是精准扶贫、造“富”贫困人口的一项重要选择。近年来,黄璐琦带领普查人员奔走各地、遍寻百草、钻研技术,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号召,落实中医药产业扶贫计划。
摸清家底转化中药资源普查成果
作为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中药材,具有经济、生态和医疗等多种资源属性。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组织开展过三次全国性中药资源普查。时隔30年后,2011年8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担任资源普查专家指导组组长的就是黄璐琦。
资源普查是对我国中药资源进行一次“大摸底”。
2016年,记者曾跟随黄璐琦及科研人员到四川省甘孜州进行中药资源普查,一路翻山越岭、马不停蹄,工作十分辛苦。据了解,近年来,黄璐琦带领科研人员走访了500多个县开展普查工作。
辛苦付出换来了沉甸甸的成果——普查工作使得我国中药资源分布现状逐渐清晰,还通过全球定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新手段,精确定位了采集植物的经度和纬度,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乔本、灌木、草本等不同植物采取不同调研方法,得出了科学规范的数据。
“必须尽快将普查工作成果转化。”黄璐琦以战略眼光审视普查工作,他认为,除满足国家药物开发需求之外,这些成果还要服务于精准扶贫。因为很多贫困县是道地药材适宜种植地,在这些地方发展生态种植,布局中药饮片加工等产业,可以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因此,他率先提出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倡议。
笃信前行给种源种植“把脉”
陕西省宁陕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型气候,森林覆盖率达90.2%,有植物类中药材975种,矿物类中药材4种,天麻、猪苓、枣皮、茯苓等名贵中药材发展初具规模。
目前,该县有天麻、猪苓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蜜环菌生产厂10余家,收购中间商10余家,已经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接。2017年5月,黄璐琦带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湖北梦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梦阳药业”)等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在当地对“宁陕天麻”“宁陕猪苓”进行调研。宁陕县政府与梦阳药业就建立中药材加工企业等项目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同年,为降低猪苓种植成本、提升猪苓品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宁陕梦阳药业饮片有限公司、宁陕县政府、四亩地镇政府合作建设了四亩地镇佛爷沟猪苓种源种植基地,开展良种选育、栽培技术体系提升等工作,为进一步推动“宁陕天麻”“宁陕猪苓”形成生产、供应、加工完整的产业链、提升规模效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三年,黄璐琦还在云南维西塔城镇巴珠村、四川阿坝若尔盖县班佑乡姜冬村、四川甘孜康定市丹巴县巴底乡邛山一村、西藏林芝拉月村等多个地区开展中药资源调研,向当地介绍中药材培育技术,并与当地签署“中国健康好乡村·野生中药资源保护服务基地”建设合作协议,助力当地解决脱贫问题。
技术创新为精准扶贫开“处方”
哪里能买到好的种子,种植中药材有哪些适宜技术,生产的中药材卖给谁,如何提高经济收入——针对药农最关心的问题,普查工作给出了解决方案。
据了解,基于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黄璐琦及其团队对部分珍稀濒危中药材实施迁地引种、人工种植、野生抚育等技术,形成了一套在温带、亚热带、热带地区迁地引种药用物种的技术体系,在药材原生或相似环境中增加种群数量,使资源量能够为人们采集利用,并保持群落平衡。通过不懈努力,半夏、五味子、金银花等品种实现大面积人工种植;甘草、麻黄、肉苁蓉等防风固沙药材形成大规模野生抚育或人工栽培;人参、黄连、西洋参林下栽培得到全面推广……2011~2016年,在20个省(区、市)布局建设了28个繁育基地,在四川和海南建设了种质资源库。目前,我国已形成全世界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中药材生产体系,人工种植(养殖)品种不断增加,在600多种常用药材中,对近300种开展了人工种植或养殖。
近三年来,为进一步助力精准扶贫,黄璐琦带领团队系统收集、整理了全国范围内近百个中药材品种的生产加工适宜技术,尤其是适用于经济欠发达偏远地区和生态脆弱区的中药材栽培技术,撰写而成《中药材生产加工适宜技术丛书》。其中,一些适宜技术提供了中药材生产的机械化解决方案,以及解决珍稀濒危资源繁育问题的方法,可为中药资源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在黄璐琦看来,“互联网+中医药健康产业”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通过大数据与信息技术支持,整合调整现有中医药行业资源。
2010年至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逐步建成了包括1个国家中心、28个省级中心、66个监测站和若干个监测点,数百名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的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该动态监测体系可针对《中国药典》收载的中药材,监测主产区产量、流通量、质量和价格等六项信息,进行中药材真伪鉴定、种植、外源污染物检测、种子种苗质量检测等10项技术服务;通过分析中药资源动态变化趋势,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指导农民进行中药材种植、销售等提供服务;通过对区域内中药资源相关信息的收集和监测,巩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成果,建立中药资源普查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