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璐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我国深度贫困地区,同时也是生态脆弱地区,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任务同样艰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多数地区实现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双丰收,但仍有部分地区不能做到二者兼顾。这是当前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亟需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而优先扶持和发展中药材产业,是破解这一矛盾的优选之策。
根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结果,深度贫困地区还是中药资源种类丰富的地区——有4500多种。贫困地区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从生态保护看,贫困地区多是中西部丘陵山地,地质状况复杂,土壤肥力不高。在贫困地区,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产业,通过推广适度的生态种植技术,既有利于扶贫开发,又符合生态保护要求。二是从推广方式看,贫困地区生产基地基础设施薄弱,小规模分散经营占主体,在以现代化、规模化、机械化为特征的大农业生产中不具备优势。但中药材种植通常规模较小,适宜开展精细耕作,尤其在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栽培等方面均具有常规农业所不具备的优势。同时,大部分中药材种植技术容易掌握,完全适应贫困地区人群教育水平较低的现状。三是从扶贫效果看,由于中药材通常是多年生植物,即使在丘陵或平原地带,也多栽培在山坡或贫瘠的土地上,可以有效避免“与粮争地”。更重要的是,中药材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强度不高,可以实现贫困人口足不出村,就地解决就业创业难的问题。
为此,我们可以多方面综合发力,优先扶持和发展贫困地区中药材生态种植,更好地促进脱贫攻坚和绿色发展。首先,强化政策引导和规划布局,建立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中药材生态种植的保障机制。要发挥体制优势,制定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中药材种植的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其次,做好资源整合和平台搭建,补齐制约贫困地区开展中药材生态种植的发展短板。要让市场配置资源,借助市场化运作促进贫困地区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最后,做好宣传推广和技术培训,使农民认识到中药材生态种植与大农业生产的不同,提升农民中药材生产实践技术水平,促进贫困地区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