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各地扶贫  
邮箱 微信
 
 
  (各地扶贫)  
首页   中央要闻工作动态 国家政策
 
 
各地扶贫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规划财务司 > 中医药扶贫 > 各地扶贫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福建:林农得利,生态得绿
时间:2018-01-20 16:09:25

  “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的森林覆盖率多年来一直位列全国首位。本世纪初的集体林权改革让商品林真正成为林农们手中的“摇钱树”。然而一道新问题摆在林农们面前,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采伐政策不断收紧,2010年开始,福建对一些位于交通主干线、城市周边一重山、水源地等重要生态区位的商品林实行“限伐”。

  树不能砍了,林农还能致富吗?如何既能保住绿树青山,又能守护林农钱袋子?

  为破解林农利益与生态效益的矛盾,福建在全国率先趟路,一场“绿”“利”兼得的商品林赎买改革由此开始,原本待砍伐的商品林,不仅变身“绿色不动产”,还生出了“金山银山”。

  “绿”“利”兼得的永安实践

  福建永安市是全国较早实施集体林权改革、福建较早实施“限伐”的地区之一。

  集体林权改革后,永安西洋镇旧街村的林农罗范钦承包了一片83亩的杉木林,经过7年培育,终于到了可以砍伐的时候。

  老罗算了这样一笔账:承包费和人工投入,平均每亩林成本约3000元,成熟后,市场均价每亩林约8000元,每亩可以净赚5000元左右。“自己种的树不让砍了,损失谁来买单?”“限伐令”让老罗陷入了焦虑。

  在永安,像老罗这样被“限伐”的林地共有13.7万亩。“不砍,林农利益受损;砍了,生态效益受损。”永安市副市长蔡清辉这样形容当时的两难局面。为了兼顾林农利益和生态效益,2013年,永安市开始探索商品林赎买制。

  当年底,一个非营利性的“生态文明建设志愿者协会”成立,负责执行赎买和保护工作,首期目标是一年筹集3000万元赎买1万亩重点区位商品林。其中,1500万元由财政出资,其余依靠社会捐赠。2014年初,第一笔社会募集的资金总额高达1600万元,超出目标100万元。

  2014年12月,老罗的杉木林按市场价被赎买了。“每亩林子的评估价近万元,价格比预期价低了一点,但也省去了采伐成本,还是能接受的。”老罗当场签下赎买协议。

  赎买盘活了老罗的“绿色不动产”。2017年,他又投入10多万元,造了100多亩新林。越来越多的林农像老罗一样,从赎买中受益。

  截至目前,永安已累计完成商品林赎买4万多亩,其中2017年投资2000多万元、赎买1万多亩。

  2017年1月,福建省正式下发重点生态区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方案,明确“十三五”期间实施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面积20万亩,赎买重点为矛盾最突出的人工商品林中的成过熟林。

  分类施策的沙县样本

  福建三明市沙县的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有14万亩。“直接赎买,农民肯定欢迎,可财政吃不消。一亩林子的赎买价约4000元,1万亩就要4000万元,单靠县财政和上级补助,缺口很大。募捐也不是长久之计。”沙县林业局副局长刘爱国坦陈。

  于是,沙县在实践中大胆变通,分类施策。对处于水源地的林子以及天然商品林,采取直接赎买和定向收储办法,并且列入重点生态公益林储备库,让林权所有者享受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金。而对区位人工商品林,则采取“我补贴,你来改”的办法改造提升,进行择伐和补种,验收成活达标后,林农还可再享受每亩1000元的奖励。

  “赎买之前,我砍完树要自己掏钱补种,每亩树苗成本就要200~300元。现在这笔钱不用我掏了,还有奖励。”改造升级的方案激发了虬江街道墩头村村民廖佳鹏的热情。

  墩头村离沙溪不到2公里,也是沙县第二水厂的所在地,2010年,全村的林子被划入重点生态区位,廖佳鹏2005年承包的两片杉木林就包含在内。2016年11月,廖佳鹏的两片林子共择伐了81亩,净收入近20万元。

  “首先,满足了林权所有者采伐林木的合理需求;其次,县里以1/4的价格完成了赎买任务;第三,加快了林分结构的优化调整。”沙县分类施策的尝试被沙县林农和林业干部总结为“三赢”。

  2017年1月,福建省发文将沙县的改造提升模式在全省推广。

  林下经济的武平尝试

  赎买后,重点生态区位的商品林被调整为生态公益林,如何让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理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成为新课题。福建龙岩市武平县的思路是创新发展林下经济,让林农“不砍树,也致富”。

  在武平县城厢镇东岗村畔旎湖的山坳里,大树身上都层层长着一种绿色植物——名贵中药材铁皮石斛。

  2014年8月,当地企业家练志明租赁了580亩生态公益林种植仿野生铁皮石斛,林下套种三叶青、钩藤等药材,并发展养蜂等多种经营,2017年实现产值约2300万元。

  森林旅游让武平城厢镇的云礤村从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蜕变成游客不绝的小康村。

  云礤村1.58万亩林地被赎买为生态公益林后,村民纷纷外出谋生,全村仅剩下100多位孤寡老人,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不过,随着村子的生态越来越好,不时有“驴友”来观光,这让城厢镇扶贫干部想到了森林旅游的点子,“云礤森林人家”旅游扶贫项目由此诞生。

  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2012年初,外出务工的林农钟尚义回到村里,开办了全村第一家“森林人家”,土鸡、土鸭和原生态的绿色美食让游客爱上了这股子“土”味,旅店当年就赚了20万元。

  就这样,更多的林农返回村子当起了“森林人家”的老板,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康养休闲游在云礤发展起来。

  截至2017年7月,全村已开设“森林人家”26家,从业人员355人,年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2016年,全村年人均收入达2.1万元,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收入来自“森林人家”、林下种养、森林旅游康养。

  如今,商品林赎买后发展林下经济已成共识。2016年福建省林下经济生产总值达616亿元,林农收入从2012年的1万多元增加到2016年的1.5万元,年均增长10.9%,高于同期全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

 
 
 
 
  Copyright@2006 www.natcm.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工体西路1号 电话:59957777
版权所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ICP备案:京ICP备16052956号
京公网安备11931045028号  网站标识码:bm73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