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韩萍

韩萍(右)在村里为患者诊治。
2017年11月,山东省淄博市卫生健康委在全国率先推出了“第一村医”帮扶机制,选派优秀年轻医生到基层担任“第一村医”。从事中医工作20余年的我有幸成为第四批“第一村医”。2019年4月28日,我踏上了为期半年的“健康扶贫”工作之路。
到淄博市周村区南郊镇北岭村第一天,我立即找到村干部和村医,详细了解村里贫困户、失能失智老人、慢性病患者、因病致贫、精神病患者和特殊家庭等情况,并带上我自费购买的面条和洗涤用品,走访了五家贫困户。当我到贫困户徐大爷家时,被眼前的情景震惊:黑暗污浊的房间里,躺着大小便和吃饭都是在床边进行、生活不能自理的脑中风偏瘫老人,从没见过这场面的我心里酸酸的,暗自想一定要扑下身子,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帮助他们,以实际行动把健康扶贫工作做好。
当时村里的很多乡亲甚至没有见过针灸,很多患有颈肩腰腿疼痛的乡亲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来诊治,见效后越来越多的乡亲来到村卫生室接受治疗。半个月后,村卫生室热闹非凡,变成了乡亲们的“聚会点”。我利用这个机会“见缝插针”开展卫生健康知识讲座,先后面对面给村民讲了中医“治未病”、简单取穴治疗常见病、高血压防治知识、糖尿病预防保健、少儿近视眼防治、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等16场讲座,还每天利用村民微信群宣传健康养生知识。南郊镇卫生院领导得知讲座深受欢迎,邀请我给基层人员讲授了中医适宜技术的经验,我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方、经验穴分享给大家。
再后来,村里的乡亲凌晨5点就来村卫生室排队,每天针灸四五十个患者,我的身体开始吃不消,晚上手臂痛得睡不着。为了把刚开展起来的工作坚持下去,我一方面忍着痛给乡亲们针灸,另一方面手把手教村医姚大夫针灸,还让她在我身上练手,缓解手臂疼痛。
经过半年的传帮带,现在姚大夫已经成为村民离不开的好大夫。姚大夫多次深有感触地在村民微信群里配图发文,宣传我带病工作情况和传帮带的感人事迹,使我深受感动。我还开展了推拿、穴位注射、艾灸、中药熏蒸洗、拔罐放血等疗法,还用本土话为乡亲们讲授急救知识。并邀请我所在的第六人民医院的专家们到村里进行义诊,有几次还陪着村里的乡亲到我工作的医院请专家诊疗。我想,只要对村民有利,只要能让乡亲们尽快恢复健康,我把“十八般武艺”能用的都用上。
为了让乡亲们把养生知识融入生活,我创编了简单易学实用的“经络拍打轻身操”,深受村民欢迎。利用节假日和傍晚的时间我站在舞台上领操,村里的乡亲们一到傍晚就在村里的小广场欢快地拍起来,每次音乐响起,三四十位乡亲都会开心地随着欢快音乐拍打经络。
半年村医工作,我除了在北岭驻村,还要为山子村和山障埠村两个覆盖村提供健康服务,这两个覆盖村与我的派驻村相邻,都是缺医少药的“空白村”。如何在短时间里为这两个村的乡亲们提供足不出村的医疗健康服务呢?我创建了“游动健康小诊桌”,周二、周四定时定点开张。天气炎热,两个村委的领导怕我这个“城里来的大医生”受不了,邀请我去村委坐诊。但是我看到村里老人腿脚行动不便,还是执意把“游动健康小诊桌”搬到了村子的中央,乡亲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我的健康服务。有几次赶上下雨,“游动健康小诊桌”正常开张,我按时赶到。看到风雨无阻仍开展工作的我在雨里淋着,乡亲们纷纷给我撑起了雨伞,有的直接回家拿来赶集卖货时用的大伞为我遮雨。虽然雨淋湿了衣裳,但我被乡亲们的朴实和关爱感动着。
驻村久了,我对老人的健康状况比较了解,做到了心中有数,老人们也很依赖我。村里老人每年一次健康查体,总有老人找我说查体血压比平时高。为了避免老人进了医院情绪紧张,血压测量数值增高,导致心情焦虑,我顾不上吃午饭,围着村子转几圈,给老人们再一一测量血压。我还在家庭医生微信群里发送消息,告知老人们我转村测血压的时间。事后我感受到,村医工作已经融化到我的一举一动,我对村里的老人多了一份牵挂。村里的李奶奶在我驻村工作即将结束时,握着我的手不舍地说道:“闺女啊,现在政府政策太好了,你帮我们做了那么多事,现在你就是这世界上我最知心的人了,可别忘了我这老太婆啊!”我说:“李奶奶,还有‘村医回头看’呢,我会不定期回来看你。”李奶奶开心地笑了。
虽然村医只当了半年,但在我2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收获了从来没有过的无价之宝。我的脸变黑了,更像一个农村人,但对生活的感受、对白衣天使神圣职责的认知、对乡亲们质朴无华的情感都得到了升华。每当看着一面面乡亲们的联名锦旗、表扬信、藏头诗,每当看到老奶奶老爷爷喜笑颜开的样子,我都会想起一个个令我欣慰的背后故事,我深深感受到难舍的“第一村医”情。
如今我虽然已经回单位上班,但疫情期间,我还帮助村民联系卖菜、卖鸡,联系为村卫生室改善环境,批发拍痧板和按摩器送给乡亲们,过年还购买了速冻水饺看望孤寡的贫困户老人。目前又一批数百个“第一村医”接过爱心接力棒,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事“健康扶贫”工作,我们都会因为这份神圣责任而坚持下去。(韩萍 山东省淄博市第六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