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世前(左)在指导枸杞种植。
祁连山中,甘肃酒泉玉门市昌马乡昌马枸杞种植基地是陈世前的第二个“家”。这里海拔1950米,空气、土壤、水源纯净,是枸杞的上佳种植地。
家庭出身、受过的教育、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引导着她来到这里种枸杞。陈世前说,李时珍《本草纲目》叙述:枸杞以甘州最佳。她要在甘肃种出最好的枸杞。
深深的中药缘分
陈世前是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她1988年从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毕业,在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教了30年书,2003年入学兰州大学读博士。
她小时候便与中医药结缘。
陈世前的父亲1958年支援大西北来到甘肃,是甘肃省药酒领域的最早一批研发者,其研制的当归酒在1972年~1992年间,长期作为出口产品远销海外,后酒厂改制。
父亲一辈子做酒,对药酒非常痴迷。小时候,陈世前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家里有很多中药、弥漫着中药的香味,父亲的实验室里到处都是中药,有各种各样的中药书籍。甚至吃饭对于陈世前都是一件挺烦的事情,父母常在餐桌上讨论食物的“寒热温凉”。
陈世前对中医药学乃至中国文化都十分感兴趣。1988年临毕业时,同学送了一本《黄帝内经》给她,她看得入迷,把全书背了下来。一本1994年出版的《本草纲目》早已被她翻烂。她最喜欢明代高濂写的《遵生八笺》。
她研究中医药学,会给女儿开方治病,常带孩子去看中医。陈世前说,“如果我不是出生在一个与中医药有关的家庭,我也不会走上道地药材种植之路”。
父亲曾经历了一次抢救,苏醒过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对陈世前说:“小二啊,你能不能帮忙把当归酒重新恢复起来。”
陈世前答应了父亲的请求,父亲给了她配方,但怎么也做不出原来的味道,他们寻思是药材的问题。那就自己种植吧,于是陈世前走上了艰辛的道地药材种植路。
热忱的甘枸杞信念
枸杞是当归酒的主要原料。起初陈世前以为甘枸杞只是甜的枸杞,后来她了解到了甘枸杞悠久的历史。她调研发现甘肃从兰州到酒泉一线有大面积的枸杞产区,但出名的枸杞品牌是宁夏枸杞,恢复“甘枸杞”的荣光,在甘肃种出好枸杞成为她的执着信念。
所有的事情都是紧锣密鼓的缘分。三年前的毕业季,常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的陈老师,带着班级6个最优秀的农村孩子去找工作,见到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世面,在行程中,她了解到了微生物纳米硒等技术。
陈世前进行了20多种不同植物的富硒实验,有19个植物效果明显,种出来的产品特别香。
起初她要去甘肃靖远种植枸杞,在了解到甘肃玉门已经有20万亩的枸杞种植地后,“我就杀过来了,在玉门当地林果中心做枸杞的富硒种植试验,试种后发现枸杞的硒含量非常高”。
她发现微生物纳米硒技术可以应用在枸杞种植上。好的技术加上道地产区应能种植出优质的产品。
于是,她开始了她的种植设计。参考实验设计,她要在玉门市找一个冷凉灌区、二阴山区,海拔在两千米左右,雨水不多,气温不高,有山泉水可以直接灌溉的地方。
当地科技人员告诉她,在玉门市的昌马乡有这种自然条件。选定的昌马枸杞种植基地是高山上的冷灌区,枸杞的每一生产周期为25天,一年只能产三茬,山下种植的枸杞生长周期为15天。
陈世前搞研究可以,但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投入,她尝遍了枸杞种植的酸甜苦辣。
“即使再困难的时候,我也没有想过放弃枸杞种植这件事。”由于是个人投入,资金对于当了30年老师的陈世前来说,常常是个难题,“备受煎熬,打药的前一天会发愁,高毒农药的成本为10多元每亩,我又不忍心降低枸杞的品质,我的枸杞上就不能有农残,使用低毒农药、生物农药,1500亩就得十几万的成本往种植环节投。”
刚开始,陈世前还有钱投入,后期用她的话说就是成了“讨着吃的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世前在枸杞种植上闯出了一条路。陈世前说,李时珍《本草纲目》叙述:枸杞以甘州最佳。色如樱桃、味如葡萄、气味芬芳是甘枸杞的特征,她种植出的枸杞就具有这些特点。
陈世前种植的枸杞经人辗转送到了资深中药专家王卫权的手中,她开始得到业界肯定。后来陈世前的基地被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委员会评为“优质道地药材(枸杞子)示范基地”。
浓浓的农民情怀
童年时,父亲在甘肃省永登县苦水玫瑰产地研究玫瑰酒,常常把孩子安置在农户家中,陈世前在农村一待就是一个夏天。
陈世前说,她从小就喜欢农村的气息,现在自己要带领农户种植枸杞致富。
目前,陈世前和23户农户共同组建了合作社。枸杞基地摘果时有500人参与劳动,平时有50人左右在基地参与生产劳作。两年专业从事枸杞的种植生产,农户已经成为专业的订单农业生产者。陈世前说,“第一年,与农户吵架有点多,主要是种植习惯的问题。第二年,他们知识水平也有了。原来的矛盾是他们种植粗放,不考虑产品质量。现在他们考虑要种出什么样的产品,脑子里开始盘算着如何才能通过570项农残检测关,如何把菌肥施好。”
陈世前介绍,以前农户种植麦子亩均获取几百元利润,一年纯收入一万元左右。在没有灾害的情况下,种植枸杞一亩地能有1500元~2000元收入,一年纯收入4万元没有问题。“即使我赔钱,也得保障农户的收入”。
由于要扎根昌马,学校对于陈世前也很体谅。最近,科技扶贫成了学校给陈世前的一个任务,学校希望陈世前老师把科技扶贫的事情做好,做出成果。(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