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引入中医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助力基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人民群众广度和深度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推进基层中医药工作信息技术使用相关建议
一是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顶层设计。2022年11月我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了《“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单独印发了《“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对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发展进行了整体部署,并推进实施。2023年12月国家数据局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国数政策〔2023〕11号),部署开展“数据要素×医疗健康”重点行动,要求提升中医药发展水平,加强中医药预防、治疗、康复等健康服务全流程的多源数据融合,支撑开展中医药疗效、药物相互作用、适应症、安全性等系统分析,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二是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加快基层中医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支撑县级中医医院、基层中医馆、村卫生室实现信息共享和远程支持,丰富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服务种类,扩大平台涵盖范围。鼓励三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互联网医共体,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中医药服务提供信息化支持。目标到2025年,所有中医馆接入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的医共体内信息互通和管理信息共享。三是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内容纳入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市(县)建设标准,明确要求各创建申报市(县)支持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改善各级机构信息化基础条件;推进基层中医药信息建设,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信息规范化进程。
二、关于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相关建议
一是我局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统一县域医共体内信息系统,加强数据互通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在县域医共体内的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依托县级中医医院建立中药饮片供应中心、中药制剂中心和共享中药房。二是我局实施了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集成研发了平台软件,包含辨证论治、中医药知识库等功能模块,为基层中医馆医务人员提供辅助诊断、知识查询等服务,目前已接入1.78万家中医馆。三是我局委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监测统计中心组织开展新兴信息技术与中医药融合应用研究,启动智慧中医医院试点建设研究、中医药信息标准研究,鼓励各地研发应用中医电子病历、名老中医传承信息系统、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等中医药特色系统,推广智慧中药房等服务模式。四是国家数据局配合相关部门建成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本实现国家、省、市、县平台的联通全覆盖,超过8000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省级统筹区域平台,20个省份超过80%的三级医院接入省级平台,25个省份开展了电子健康档案省内共享调阅,204个地级市开展了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
三、关于加大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相关建议
教育部、我局高度重视中医药人才培养。教育部发布《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在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层次教育中优化中医药相关专业,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院校增设中医药相关专业,完善了中医药相关学科专业体系,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2012年,教育部、我局联合印发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暂行)》(教高〔2012〕14号),明确要求开设中医学专业的中医药院校探索师承教育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对中医学术的传承,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2017年,教育部会同我局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教高〔2017〕5号),提出要加强师承教育,创新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药院校将师承教育全面覆盖中医药类专业学生。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提出要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教育部和我局也在《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教高〔2020〕6号)中进一步明确了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的具体举措,通过引导中医药院校推进早跟师、早临床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明确师承指导教师,增加跟师学习时间。如长春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开办以跟师学习、注重经典、“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为特点的“院校—师承”教改实验班,探索完善中医学生“早跟师、早临床”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师承教育的优势和作用,提高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
在强化中医药数字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近年来,教育部、我局多措并举,拓展丰富中医药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一是建设国家级虚拟仿真中心。“十二五”期间,教育部支持天津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3所中医药院校建设了国家级中医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十三五”期间,教育部支持北京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等7所高校建设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通过高效管理实验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满足中医药学科专业的虚拟仿真教学需求。二是建设一流中医药课程。教育部在两批一流本科课程中,认定了221门中医学类、中药学类、中西医结合类课程为一流课程,其中线上一流课程56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7门,线下一流课程72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70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6门。同时,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融入中医诊断、治疗和康复,教育部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建设“智慧中医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建设“中医智能康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三是我局在高等院校、医疗机构支持建设了6个中医药信息学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遴选组建了“中医药智能设备开发创新团队”、“中医药疗效证据智能生产与转化创新团队”和“基于AI技术研究针刺治疗脑病获效机制传承创新团队”3个数字化智能化相关中医药创新团队,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和学科团队。
四、关于扩大中西医结合治疗领域与认知度及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相关建议
我局聚焦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传染病,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首次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的名义发布52个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并制定宣传方案,大力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我局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中医药健康促进专项活动。2022年我局联合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通知,启动实施为期3年健康中国行动中医药健康促进专项活动,开展包括老年人中医药健康促进活动、“中医进家庭”活动、医体融合强健行动、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等在内的8项子活动,促进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健康促进全过程、重大疾病防治全过程、疾病诊疗全过程。加快提升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加强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三级和二级公立中医医院设置中医治未病科的比例分别从2021年的95.67%和86.29%,提高到2022年的98.57%和89.34%。制定发布2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指南并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应用,同步编写第二批中医治未病干预指南,并要求和指导各省(区、市)结合本地区疾病谱和地域特点,再制定推广一批中医治未病干预指南。
下一步,我局将会同国家数据局等部门推进数字技术在基层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提升中医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促进中医高质量发展。会同教育部等部门进一步优化中医药专业设置,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师承班,支持中医药院校推进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中医药健康促进专项活动,进一步加强探索和创新实践,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和方法,宣传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扩大中医治未病的社会影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24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