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国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在数字化技术时代背景下发展中医药行业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立中药材原生态供应基地”“建立中药材原生态模拟生产基地”“开展野生抚育或仿野生栽培”的建议
我局深入推进中药材生态栽培以及珍稀濒危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工作。一是实现50余种濒危野生中药材种植(养殖)或替代,麝香、熊胆、牛黄、蛇类等珍稀濒危动物药材的人工养殖和替代品实现产业化生产,冬虫夏草、沉香等实现大规模仿野生生产并供应市场。二是支持中药材生态栽培、中药资源保护利用等方面建设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专项支持开展“高品质中药材生态调控栽培技术”“中药材品质形成的时空分析及拟境栽培”等研究,为中药材种植提供科技支撑。三是不断完善和发展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和模式,全国已有21个省(市、区)约60余种中药材开展生态种植的探索和实践,系统优化有机肥配施、生物炭应用、杂草防控技术等,实现中药材种植与自然和谐共处。
农业农村部积极推进中药材生态栽培。组织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研究攻关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关键技术,集成100余项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和配套技术,目前示范推广面积超过200万亩。2024年,推介发布“基于‘拟境栽培’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为农业主推技术。
国家林草局持续推进林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工作。一是根据《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年)》(林改发〔2021〕108号),将林下中药材产业作为重点领域,从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积极推广生态培育技术和发展衍生产业三方面予以部署。二是2021年,印发《林草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3个通则》(林改发〔2021〕59号),重点根据中药材生长发育习性及其对生态环境的要求,遵循自然法则和规律,对林草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三种培育方式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培育的基本原则、生产区选择、生产方式、关键环节管控以及基地管理等要求,推进林草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三是2022年,印发《林草中药材产业发展指南》(办改字〔2022〕7号),建议各地以中药材生态培育为核心,建设林草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良种繁育和种植基地,推进药材生产加工及储藏物流等配套体系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林草中药材产业体系。
下一步,我局会同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加强对中药材生态栽培、野生抚育或仿野生栽培的研究和支持,提高中药资源保护利用能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升中药材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二、关于“提升中药材产地加工水平”“构建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建立中药材真伪鉴别技术标准”的建议
中药材是中药的源头和关键,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局以道地药材发展为引领,优化生产区域布局和调整产品结构,推动构建道地药材生产标准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推进中药标准化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一是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2022年3月,我局联合国家药监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发布新修订《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GAP),引导和鼓励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二是推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中药材(植物药)新品种评价技术规范》《中药材种子检验规程》《中药材种子(种苗)三七》等9项国家标准,从源头把好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中药产品的质量。三是推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药协会、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共发布中药类团体标准1071项,涵盖技术规范、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中药材种子种苗类、道地药材等内容。四是推动建立中药材基地管理及质量追溯信息平台,覆盖药材种植、药材养殖过程数字化管理及质量追溯,促进中药追溯体系的常态化运行。
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中药材生产发展。支持山西、安徽、甘肃等14个省份建设15个中药材产业集群,共覆盖119个县(区)。在山西、浙江等20余省(区)建设了一批以中药材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强镇。支持各地提升基地水平、发展加工流通等,推进中药材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提升中药材产地加工水平。
国家药监局积极推进实施中药材GAP,引导产地有序发展中药材生产企业,重视中药标准体系加强,不断优化国家中药标准形成机制。一是组建中药材GAP专家工作组,组织出台了中药材GAP实施技术指导原则和检查指南,研究出台中药材GAP监督实施示范建设工作方案,并先后两批指定安徽、广东、四川、甘肃和河北、山东、江西、云南等8个省局作为监督示范建设任务承担单位,并鼓励其他省局结合实际,主动开展示范建设,加快推动中药材GAP监督实施。截至目前,全国共计公布30个中药品种符合GAP。二是通过全社会参与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开放融合的中药标准工作新格局,2022年印发《关于鼓励企业和社会第三方参与中药标准制定修订工作有关事项的公告》,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第三方参与中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2023年发布《药品标准管理办法》,国家药品标准和省级中药标准管理工作实行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以及公民积极参与药品标准研究和提高工作。三是不断完善以《中国药典》为核心主体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标准体系,2020年版《中国药典》重点修订了中药材、中药饮片的相关检测项目和标准,进一步加强了中药材和饮片的专属性鉴别和整体性质量控制。中药材的专属性鉴别一般包括显微鉴别、薄层鉴别、理化鉴别,除此之外还有中药传统鉴别方法,比如川贝母的“怀中抱月”,何首乌的“云锦状花纹”等,以及包括分子生物学鉴别、指纹图谱/特征图谱等现代科学鉴别技术。
下一步,我局强化与农业农村部、国家药监局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加强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支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升中药材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共同推进中药材协同规范发展,更好地保障大宗产品质量稳定和可持续供给,从源头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药产业改造升级,推动中药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关于“强化中药材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我局积极加强中药专业人才培养。通过实施中医药人才岐黄工程,遴选培养中药专业岐黄学者27人、青年岐黄学者46人。自2014年开始,连续开展5批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遴选培养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1561名,培养了一批热爱中医药事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技能精湛,能够较全面掌握中药各方面知识的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2024年,开展全国老药工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通过建设一批技术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强的老药工传承工作室,保护、传承、整理、挖掘老药工传统技艺和特色技术,探索建立中药传统特色技艺传承及推广的有效方法和模式,培养一批德业双修、理论功底深厚、实践能力强的中药传统特色技术传承人才。
下一步,我局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十四五”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等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中药人才培养,强化中药人才队伍建设。
四、关于“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挖掘和普及中医药文化”“通过各种媒体、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中医药科普基地,讲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的建议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大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联合8部门印发《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融入生产生活,促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一是推动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总体布局,以深入推进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为统揽,加大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推广力度,现已建立覆盖31个省(区、市)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二是举办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走进综合改革示范区主题活动、悦读中医、2023年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等活动,其中,2023年校园中医药文化主题日活动覆盖30个省(区、市)约55万中小学生。三是指导举办“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策划推出大型季播节目《中国中医药大会》,受到社会广泛赞誉。四是创新“中医药+动漫”传播形式,推出“灸童”科普短视频及其文创产品、《手指的魔法》绘本等产品。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逐年提高,群众的中医药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不断增强。
广电总局创新宣传思路与方法,指导推动纪录片、动画片、电视剧、网络剧聚焦中医药文化,展现中医药文化魅力。一是搭建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推出《养生堂》《我是大医生》等优秀电视节目,邀请知名专家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医药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科普中医健康知识,让群众对中医药文化有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二是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展传播渠道。通过短视频宣传矩阵推送《中国很潮|艾森:中医药疗法很神奇》《代表委员履职故事|全国人大代表宋兆普: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创造条件》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医药故事。三是加强中医药文化精品创作。指导推出国内首部中医抗疫纪录片《国医有方》,讲述了武汉、南京、广州等城市抗疫“战场”上的中医药故事,多维度展现了中医药在抗疫中的重要作用。网络动画片《中药传说》被列入“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予以资金扶持。电视剧《后浪》《医圣》《老大夫小大夫》等作品先后在北京卫视、上海东方卫视、安徽卫视等主要电视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反响热烈。
国家文物局2023年共举办展览278个、教育活动2500余场次,同时推出线上展览和教育活动,有力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我国现有登记备案的中医药题材博物馆40余家。国家中医药博物馆与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纳入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予以重点推介。
下一步,我局配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门,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文化,鼓励引导各类创作主体和播出平台创作播出相关题材作品,为中医药行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同时,继续指导和加强中医药专题博物馆建设,支持博物馆开展中医药文化主题展览展示及教育活动,大力发展云展览、云教育、云直播,进一步向公众普及和传播中医药文化,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24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