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焕淦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中医针灸治疗慢性病、促进人民健康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优化顶层设计的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慢性病防治工作,制定并全面实施了慢性病综合防治战略,将其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充分发挥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心脑血管、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糖尿病等多个疾病领域实施专项行动,探索建立慢性病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全流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印发了《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等文件,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中医药健康促进专项活动,开展包括慢病中医药防治在内的系列活动,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优势作用,特别是针灸等非药物疗法的推广应用。
二、关于推动中医医疗机构针灸特色发展的建议
我局高度重视推动中医医疗机构针灸特色发展。一是指导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针灸为重点攻关方向创建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针灸领域高地。二是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遴选确定了1000余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其中包含针灸科58个,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针灸专科能力提升。三是强化中医医院针灸科设置,在《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中,将针灸科列为必设科室,完善针灸专科发展体系。四是鼓励各地积极探索“针灸全科化”诊疗模式,将针灸治疗拓展至各临床科室。
三、关于加强针灸治疗慢性病的推广建议
我局高度重视发挥针灸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一是围绕中医治疗具有优势的疾病,对临床经验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形成406个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在全国推广使用,其中有10个针灸科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包括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头痛病(偏头痛)等针灸科相关疾病,其他临床科室的部分中医优势病种也将针灸治疗纳入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中,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因病施治、规范诊疗。二是与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2023—2025年)的通知》,指导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加强会诊管理,提升中医、营养、康复、精神等科室的多学科会诊参与度,充分发挥针灸等非药物疗法在慢性病治疗方面的作用。三是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医疗机构应用,在全国遴选常见病多发病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依托县级中医医院开展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平台建设,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诊疗能力。四是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6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推进普遍将中医药服务纳入签约服务内容,加强签约团队中医药人员配置,鼓励家庭医生(团队)掌握和使用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中医药技术方法。
四、关于在世界针灸周加强针灸治疗慢性病宣传的建议
针灸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替代医学疗法,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文件精神,推动中医药“走出去”。一是实施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依托中医药海外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及文化类项目,开展中医针灸相关的医疗服务、科普教育、人员培训、文化宣介等对外交流活动。二是与商务部共同认定31家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中医药),以服务贸易为抓手,推动针灸海外传播和技术国际推广。三是开展“一带一路”中医药针灸采风行活动。目前活动已走入35个共建国家和地区,举办中医药文化及养生讲座、组织义诊,深化各国民众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
五、关于加强针灸人才培养的建议
我局高度重视中医针灸专业领域人才培养,“十四五”以来,依托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遴选培养了针灸专业8名岐黄学者、14名青年岐黄学者以及一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在基层人才方面,持续开展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以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为主要培训内容,截至目前已培训3.6万人。2023年度组织实施80余项针灸专业的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不断提高中医药人员开展中医针灸特色服务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
六、关于设立中医针灸慢性病专项临床研究基金的建议
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和医疗资源,针灸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70多年以来,我国针灸科研工作在理论和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始终引领着针灸学术的发展。一是加强对中医针灸基础研究的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中医学(H31)学科下设有2个二级代码腧穴与经络(H3107)、中医针灸学(H3118),近十年来,共资助中医针灸基础理论、中医针灸临床基础研究项目1117项,资助项目类型涵盖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联合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多个类别,资助金额超4.8亿,占中医学学科资助总金额的16.37%。二是依托“临床专项”,推动临床与基础结合。近十年,中医针灸领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中资助临床研究方法学项目累计96项,资助金额4330万元。同时,中医针灸领域获得资助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项,均是从临床与基础研究有机结合的角度出发,利用现代前沿科学技术方法阐述中医针灸临床关键科学问题,并进行临床转化应用研究。自2021年开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面上项目设立了“源于临床实践的科学问题探索研究”(简称“临床专项”),从临床诊疗实践出发,开展创新研究,桥接基础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的相互转化,解决临床关键科学问题。截至目前,中医针灸领域每年均获得临床专项项目资助。三是积极引导社会经费资源支持中医针灸基础研究。从2006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有关地方政府、企业、行业部门共同出资,设立联合基金项目,推进形成具有更高资助效能的新时期联合基金资助体系,多渠道、多链条,持续增加基础研究投入,促进我国相关领域、行业、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截至目前,共计资助中医针灸领域研究项目6项,累计资助金额1558万元。
下一步,我局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国家医保局等部门合作,以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慢阻肺、糖尿病等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优势作用。持续加大中医针灸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顶层设计,发挥国家中医优势专科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包括针灸科等在内的各层级中医优势专科协同发展,打造中医优势专科集群。挖掘整理中医药治疗经验和特色疗法,优化慢性病诊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会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继续深化改革,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加强中医针灸前沿科学研究资助,更好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24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