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邮箱 微信
 
 
   
 
   
 
 
工作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综合司 > 工作动态
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第3164号建议的答复
时间:2025-01-14 16:03:39
国中医药建字〔2024〕82号

赵建国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别让中药毁了中医”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中药材作为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乎国家民生福祉的重要资源。近年来,我国中药质量虽呈上升态势,但与公众期待仍有一定距离。为此,《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了“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旨在从产业链各环节,包括种植研发、生产加工、临床使用等,全面提升中药的质量与效益。加强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对于确保药材品质、激发中医药领域新质生产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建立道地中药材原生态供应基地”的建议

  中药材药效主要取决于生长环境和种植条件,原生态的生长环境对道地药材的质量保证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局会同农业农村部、国家药监局等相关部门重点围绕提升中药质量开展相关工作。一是强化规划引导,着力建设道地药材优势区。按照《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要求,引导资源进一步向道地产区集聚,严格道地药材的区域布局,重点巩固提升优势产区。根据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确定主栽品种,充分发挥品种特性,提升产量和品质,避免盲目引种、无序扩种。二是强化创新驱动,努力提高中药材质量效益。加快推进种业创新,强化新品种保护,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新品种的引进、选育。依托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项目,建设一批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推动中药材种子种苗向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依托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开展野生资源保护利用、病虫防治、水肥管理、连作障碍治理、饮片加工等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一批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重点推广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等先进适用技术。加力推进专用农药登记,支持科研教学单位、农药企业开发中药材专用农药新品种,简化审批程序加快登记进程。三是充分利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成果,加快推进普查数据出版和成果梳理,汇总1.8万种药用资源信息,完成中药资源名录制定。协同推进中药保障与创新能力提升,重点支持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等单位开展6种濒危中药材人工繁育工作,支持各省开展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持续推广中药材追溯体系应用,进一步强化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关于“建立中药材原生态模拟生产基地”的建议

  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中药材生产发展,坚持统筹规划,强化指导,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以来持续推进种植业“三品一标”行动,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先后推介27个中药材“三品一标”基地,并通过央视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展播。组织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研究攻关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关键技术,集成100余项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和配套技术,目前示范推广面积超过200万亩。

  研究表明,长期对特定生长环境的适应是道地药材品质形成的重要保障。2024年,农业农村部推介发布“基于拟境栽培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为农业主推技术,即模拟中药材自然生境栽培,不采用化肥农药,不刻意除虫除草,讲究“天人合一”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实现“天地人药合一”的栽培模式。以“拟境栽培”为核心的中药材生态种植,实现了各层次时空生态位对光、气、热、肥资源的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干预,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构建了稳定的生态系统,不仅提高了药用植物自身免疫力和抵御环境胁迫的能力,避免了被农药和不良环境污染,还提高了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

  另外,为积极推动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农业农村部会同相关部门从全国优势科教单位和企业聘请1位首席科学家、31位岗位科学家、32位综合试验站站长,中央财政每年投入经费约3200万元,支持体系专家在遗传改良、栽培、病虫害防控、产后加工、机械设备和产业经济等全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联合攻关和技术集成、试验示范。2023年,体系组织专家育成中药材新品种39个,数量再创新高,其中8个新品种获得农业农村部或国家林草局的授权,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关于“建立中药材真伪鉴别技术标准”的建议

  中药材的质量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行业标准体系很有必要,各相关部门积极推进此项工作。一是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农业农村部先后组织制定人参、黄芪等中药材农业行业标准20余项,5项标准列入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组织开展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和中药材“三品一标”行动,禁止15种高毒高风险农药在中药材上使用。同时,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开展中药材等特色小宗作物用药调查及试验,加快中药材等特色小宗作物用药登记步伐。截至目前,已有400 多个农药登记在人参、枸杞等 10余种药食同源作物使用。二是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国家药监局高度重视中药材质量着力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2022年3月,国家药监局联合相关部门发布新修订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GAP),引导和鼓励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为了加快推进中药材GAP实施,国家药监局先后组建中药材GAP 专家工作组,组织出台了中药材GAP实施技术指导原则和检查指南,研究出台中药材GAP监督实施示范建设工作方案,并先后两批指定安徽、广东、四川、甘肃和河北、山东、江西、云南等8个省局作为监督示范建设任务承担单位,并鼓励其他省局结合实际,主动开展示范建设,加快推动中药材GAP监督实施。截至目前,全国共计公布30个中药品种符合GAP。中药材GAP示范建设取得阶段成效,有效激发了中药材规范化发展的内生动力,积极引导产地有序发展中药材生产企业,从源头上促进中药质量提升。三是强化中药材技术支撑。指导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对150多种道地药材历史沿革、道地产区、生境特征、质量特征研究,编制《道地药材标准汇编》。同时结合药用资源分布、特色适宜技术、现代应用与研究等指导编写《中药材生产加工适宜技术丛书》,为中药材规范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国家药监局不断优化国家中药标准形成机制,持续完善以《中国药典》为核心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2020年版《中国药典》对中药材和饮片质量标准进行了重点修订与完善,修订了中药材、中药饮片的相关检测项目和标准,进一步加强了中药材和饮片的专属性鉴别和整体性质量控制。中药材的专属性鉴别一般包括显微鉴别、薄层鉴别、理化鉴别,除此之外还有中药传统鉴别方法,比如川贝母的“怀中抱月”,何首鸟的“云锦状花纹”等,以及包括分子生物学鉴别、指纹图谱/特征图谱等现代科学鉴别技术。2022年,国家药监局印发《关于鼓励企业和社会第三方参与中药标准制定修订工作有关事项的公告》,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第三方参与中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2023年,国家药监局发布《药品标准管理办法》,国家药品标准和省级中药标准管理工作实行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以及公民积极参与药品标准研究和提高工作。通过全社会参与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开放融合的中药标准工作新格局。

  下一步,我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中药监督管理,严守安全底线,共同推进中药材协同规范发展,更好地保障道地中药材产品质量稳定和可持续供给,从源头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24年8月1日

 
 
 
 
  Copyright@2006 www.natcm.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工体西路1号 电话:59957777
版权所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ICP备案:京ICP备16052956号
京公网安备11931045028号  网站标识码:bm73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