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焕淦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中医针灸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走向世界。近年来,一系列重大文件的出台,进一步提升了中医药“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地位。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建立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的目标。经征求包括财政部在内的国务院36个部门意见、并经中央“一带一路”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与我局于2016年12月联合发布的《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中明确把“颁布2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作为四个主要定量目标之一。同时,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得到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及各地方政府、中医药行业内专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已成为国家标准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能够积极指导实践的工作思路。随着国家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和中医药走向世界步伐加快,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已经在我国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世界卫生组织(WHO)等领域内重要国际组织的合作中取得标志性成果。近年来,我局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系列工作,积极推进中医针灸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一、推动中医针灸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
2009年,我局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并成功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并担任秘书处工作。截至目前,已有23个积极成员(P成员)和20个观察成员(O成员),下设5个工作组(WG)和1个联合工作组(JWG),其中4个(联合)工作组由我国专家担任(联合)召集人。其中,针灸领域国际标准主要涉及第三工作组(WG3)、第四工作组(WG4)、第五工作组(WG5)和第一联合工作组(JWG1),其中WG3制定针灸针质量和针灸安全使用标准,WG4制定针灸针以外中医医疗器械(设备)质量和安全标准,WG5制定中医药术语和信息标准,JWG1制定中医药信息标准。ISO/TC249目前已发布中医药国际标准59项,其中针灸领域国际标准12项,其中由我国专家主持制定的有6项,占全部针灸国际标准的50%;已立项在研标准项目6项,其中我国专家主持研制5项,占全部标准项目的83%。已发布标准和已立项在研标准项目规范内容均为针灸器械性能及安全要求,未立项的提案以针灸器械性能及安全要求为主,还包括针灸术语和信息内容。
二、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
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团队实力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注册专家数量显著增加,担任重要国际职务。目前ISO/TC249共有中方工作专家255人,全面参加7个工作组(WG)和联合工作组(JWG)工作。我国还有5位专家担任国际职务:4个(联合)工作组的(联合)召集人、1个主席顾问组(CAG)成员。一支稳定、成熟、工作机制明确的中方工作团队已初步形成,展示出我国作为中医药发源国的强大技术优势。
三、推动中医针灸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
为做好中方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对口单位每年组织ISO中医药国际标准中方后备项目的征集、评审和遴选工作,严格把控中方新项目提案的申报程序,确保提案质量。形成了提案评审、专家遴选和培训模式。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支撑体系初显成效,具有稳定的工作机制和共性技术支撑体系。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加强与国标委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沟通,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共同加强对ISO/TC249国内技术对口单位的指导与支持,组织国内技术对口单位认真研究,积极挖掘针灸国际标准需求,不断提高国际标准提案质量,做好ISO国际标准的推广与实施工作。
二是立足国内、内外结合,夯实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工作基础。尽快在国家层面出台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发展战略,建立相关部门参加的管理和工作运行机制,凝聚资源,明确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整体战略部署、工作重点。
三是加强中医药国际标准的采标和应用,推动建立认证认可体系。将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工作与应用工作有机结合,建立以市场需求、合作引领,贸易导向的国际标准制定工作机制,鼓励采标,将采标工作与制定工作同规划、同部署。推动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符合行业发展、遵循国际惯例的中医药国际标准认证认可工作机制和体系。
四、深化中医药标准国际合作,加强交流互鉴,共同探索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在完善全球卫生治理、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为创造人类健康更加美好的未来作出贡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20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