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工作动态  
邮箱 微信
 
 
  (工作动态)  
首页   政策文件工作动态关于我们
 
 
工作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综合司 > 工作动态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742号建议的答复
时间:2020-10-19 09:59:09
国中医药建字〔2020〕93号

  陈香美等10名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西医结合防控重大慢病诊疗的国家体系及临床科研财政投入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加强顶层设计,推进重大慢病诊疗的国家体系建设的建议

  党中央 国务院高度重视慢性病防控工作。《“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为主要指标之一,要求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将“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作为主要指标之一,要求加强医防协同,坚持中西医并重,为居民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慢性病防治服务。要求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大力推广传统养生健身法。建立由国家、区域和基层中医专科专病诊疗中心构成的中医专科专病防治体系,针对中医药具有优势的慢性病病种,总结形成慢性病中医健康干预方案并推广应用。

  2018年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共同印发了《关于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工作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8〕3号),确定58个项目为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试点工作自2018年1月起实施,周期为3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为推进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2018年12月三部门共同发文增补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及食管癌3个项目,与前期公布的58个项目同步开展试点工作。三部门把试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通过专家指导、实地调研、进度监测、数据分析、阶段评估、召开项目推进会等方式,建立了一系列保障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的工作机制。各试点项目牵头单位联合协作单位围绕确定的重大疑难疾病病种,从临床入手,集中重点专科和优势学科共同组建中西医临床协作组,按照“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协同攻关,中西融合、提高疗效”的原则,把解决重大疑难疾病临床治疗难点作为核心,在临床平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疗效评价等方面创建中医诊疗团队和西医诊疗团队的协作互动机制,建立协作模式与医疗制度,形成具有中西医融合思维的协作理念,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目前各项目单位要和协作单位共同按照既定目标,认真做好诊疗方案或专家共识的编制、论证和发布,充分利用好各类学会的学术交流平台,做好诊疗方案、专家共识的推广、应用。

  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癌症防治等15项专项行动,在扩大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覆盖广度和服务深度、创新中医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诊疗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我局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提出实施中西医结合行动,加快构建癌症中医药防治网络,强化中医药预防及早期干预,开展癌症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探索中西医结合防治癌症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形成并推广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

  二、加大财政投入,推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建议

  我局高度重视慢病防治工作,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中医药、传染病防治、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领域相关科研工作。通过协调财政部、科技部等部门,安排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基本运行经费、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等,加大对相关领域相关中央级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稳定支持力度,支持其改善科研基础条件、自主开展研究等。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投入中央财政资金5095万元开展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一批重大慢病中医药防治研究,安排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3689万元,开展中医药治疗慢性病临床疗效研究。在中央转移支付中设立“中医药循证能力建设”项目,安排资金4亿元支持49家专科专病循证能力提升建设单位,开展脑病、心血管病等慢性病在内的9大类疾病中医药循证研究和循证能力提升工作,为中医药干预慢病、中医药纳入医保和基药目录提供科技支撑。

  以平台为抓手,支持慢病防治临床科研体系建设。以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等科技支撑平台为抓手,聚焦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中风病、肿瘤等慢病在内的重点病种和优势环节为切入,整合优势资源,开展中医药、中西医联合攻关,通过多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协同创新网络的建设,产出一批高质量成果,建立慢病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体系,提升了重大慢病防治研究成果集成转化应用,以及整体防治水平。鼓励多方面加大科研财政收入,引导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单位自筹资金,设立基地科研专项,围绕解决基地病种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开展临床研究,共立项课题314个,经费达7030万元。

  三、强化队伍建设,提升中西医结合人才水平和能力的建议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新时代中医药发展总体思路,部署了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严格中药质量监管、推进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强中医药系统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重点工作。围绕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强化中医思维培养,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中医药专业主体地位,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完善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改革完善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允许临床类别医师通过考核后提供中医服务,参加中西医结合职称评聘。允许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参加临床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支持中医药院校与其他高等学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建立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与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挂钩。

  我局通过全面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支持30个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设立西医学习中医专项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推进中西医结合教育改革,目前,我局会同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改革中医药教育相关举措,包括完善中医药课程体系,提高中医学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试点开展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少而精、高层次、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探索“西学中”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将中医药课程列为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和毕业实习内容,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中医基础与适宜技术必修课程等。先后确定建设了72个中西医结合类重点学科,其中2个中西医结合学科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体系,全国有4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中西医结合类专业。

  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近年来加强与行业部门合作,医教协同推动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教学发展之路,不断提高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打造健康中国和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支撑。2012年,我局与教育部联合印发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试行)》(教高〔2012〕14号),明确提出在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中医学基础、中医经典等课程。2017年,我局与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教高〔2017〕5号),明确提出要推进中医药课程内容整合与优化,构建以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经典课程为根基,以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明确要求开设中医学专业的中医药院校探索师承教育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对中医学术的传承,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201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中医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要求在课程计划中开设《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经典课程,强化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理论学习。近年来要求中医药院校遵循中医药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充分发挥中医药师承教育特点与优势,探索实践现代中医药师承教育新模式。探索中医师承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院校—师承—家传”三位一体的中医临床型人才培养模式,以跟师学习、注重经典、“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为特点的“院校—师承”人才培养模式等。

  下一步,我局将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优势,加强慢性病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积极协调加大对中西医结合防治慢病科研攻关的支持力度,推动中西医防治慢性病工作落实,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20年10月16日

 
 
 
 
  Copyright@2006 www.natcm.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工体西路1号 电话:59957777
版权所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ICP备案:京ICP备16052956号
京公网安备11931045028号  网站标识码:bm73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