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药材种植中农药使用管理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国家高度重视中药材生产,《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一系列法规文件,为中药材高质量种植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近年来,围绕中药材生态种植,提升中药材质量,确保中药材安全有效,具体开展工作如下:
一、加强农药登记管理和绿色防控技术推广
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农药科学安全使用问题,从2015年开始在全国组织实施“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一是加快小宗作物农药登记工作。认真总结前几年工作成效和经验,印发《2018年特色小宗作物用药调查及试验项目实施方案》,突出食用菌和中药材等重点发展的特色作物重点防控的病虫害和高效低毒的农药品种,组织开展特色小宗作物用药调查和农药登记试验。共组织50个作物225个农药产品防治58种病虫害的药效试验,为加快小宗作物用药登记提供支撑。组织专家制定用药短缺的特色小宗作物及其用药登记药效和残留群组化试验等三个名录,加快小宗作物用药登记步伐。二是重视绿色防控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加快高毒高残留农药更新替代步伐,推广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和科学用药技术,提升防病治虫组织化程度、防控效果和农药安全使用水平。筛选主推理化诱控、生物农药和高效低风险农药新技术、新产品,集成组装如设施蔬菜“防虫网物理阻隔+灯诱、性诱、色诱+植物免疫诱抗+生物防治+低毒低风险农药”防控模式,茶叶、果树“灯诱、色诱、性诱、食诱+天敌控害+生物防治+高效低风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为大面积推广应用莫定基础。2018年,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29.4%,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三是加强基层植保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扎实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任务落实。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县级植保人员23552人,乡级植保人员23140人。他们堪称“植物医生”,在监测预报病虫情、开药方和指导农民科学用药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加快GAP及相关配套制度的制修订工作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在今年公布实施新版GAP及配套文件,在新修订的GAP中强调对中药材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管理的同时,重视全过程细化管理、呼应社会关切,树立风险管控理念。以高标准、严要求作为GAP修订出发点,兼顾中药材生产的现实情况和当前技术水平,如产地一般应选择传统道地产区,对可能影响中药材质量而数据不明确的种质如转基因品种、多倍体品种等不允许使用,禁止使用壮根灵、膨大素等生长调节剂,在产地初加工和贮藏环节禁止硫熏,不得使用国家禁用的高毒性熏蒸剂等。要求企业明确基地建设方式,肥料规定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有限度使用。
三、推进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
我局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中,初步建成中药资源保存体系,在20个省(区)建设了28个繁育基地,实现对120种中药材的种子种苗进行繁育生产;在四川、海南建成2个中药材种质资源库,保存普查中收集的种子种苗1.4万多份,并建设了31个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圃,加大了中药材人工种植方面的引导,提高人工栽培技术,科学选种育种,规范中药材种植,从源头上有力保障优质种苗的供应。稳定的高质量中药材种质资源将为生态绿色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源头保障。同时,我局配合农业农村部编制发布了《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引导中药材有序生产和规范化生态种植。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积极引导各地推进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一是加强集成示范,加快优良品种选育,建立适宜不同品种、不同区域的中药材绿色栽培制度,集成优质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绿色生产技术模式,推广病虫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等绿色生产技术。二是加强质量管理。加快专用农药登记,解决中药材生产无药可用的问题,加强追溯体系建设,以中药材种植环节为重点,探索构建覆盖全产业链各环节的追溯体系。三是推进科学用药,加强中药材科学用药的科普宣传,指导农民采用登记的农药,按照剂量和安全间隔期科学施用农药。大力推进中药材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努力实现农药减量增效,提高中药材质量安全水平。
国家药监局鼓励GAP基地建设,促进中药材生产规范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提升中药材的整体质量水平,保障中药质量安全。
我局将探索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加快道地药材目录的发布,积极配合农业农村部、药监局等部门,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加强基层植保和兽医专业队伍建设,为中药材绿色、生态种植提供安全保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9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