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富春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文化进课堂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有丰富多彩、吸引儿童兴趣的途径方法,能发挥知识传授、潜能开启、性情陶冶、善德启发,人生观架构等多层次作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等相关部委一直将其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加以推广。
一、关于加强推进中医药文化进课堂的顶层设计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明确提出“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走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和家庭,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理疗、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2014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强调要加强包括中医药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深入浅出地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 2017年,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教高〔2017〕5号),明确提出要推进中医药课程内容整合与优化,构建以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经典课程为根基,以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二、关于探索中医药文化进课堂方式方法的建议
2009年,我局在北京市东城区设立了“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探索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工作机制和相关政策,北京市东城区通过实施“一经、一书、一园、一操、一网、一班”的“六一”中医药文化校园普及工程,即开展“中医启蒙三字经”诵读活动、推广学习《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读本(小学版)》、建设“我们身边的百草园”、师生同练“中华传统健身操”、建设“北京市青少年近视健康管理平台”、举办“中医药杏林实验班”,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由理念转化为可供实施的具体行动,切实发挥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对提升师生中医药文化素养,提升健康水平,培育中医药人才等方面的作用。
2016年以来,我局会同教育部等24部门共同开展了“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作为行动重要内容之一加以部署推动。一是推动各级政府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河北省出台《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将中医药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安徽印发《关于贯彻中医药发展的战略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导的全国首套《中医药与健康》小学教材已经进入全省所有小学课堂,实现“全覆盖”。二是积极鼓励中医药院校、医院与中小学联手共建,推进中医药文化进课堂。北京、河北、山东、浙江、四川、广东等地中医药院校、医院和中小学以联手共建“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中医文化共建园地”“志愿服务基地”等方式,开展中医药文化进课堂活动。
教育部积极发挥学校教育主体作用,改进教育方式方法,提升中医药文化进课堂育人效果。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北京宏志中学合办中医高中预科班,在中小学开展中医药试点教学工作,课内增设“中医”及相关基础课程,逐步建立了一套富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高中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广大中小学校广泛开展以中医穴位按摩为主的眼保健操,并在《历史》《科学》《生物》《体育与健康》等课程中融入相关中医药文化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包括中医药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文化网络知识竞赛,普及中医药学知识,助力青少年的使康发展。同时,针对在校中医药专业大学生,教育部委托教育部中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了两届《黄帝内经》知识竞赛,在加强中医药知识学习的同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传播中医药知识。
三、关于准确定位中医药文化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建议
中医药文化中强调“天人一体”“大医精诚”,其重视人格修习的传统,与中国传统教育“正心诚意”的理念一脉相承。作为对现代教育的补充,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在提升国民人文素质、文化修养、道德水平等方面的有巨大的潜在优势。2017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充实丰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相关内容。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中临床医学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护理学类等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掌握中医学(民族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医学(民族医学)诊疗基本原则。教育部目前正在研制《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拟将太极拳等纳入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限定性选修内容,目前已完成公开征求意见。
四、关于加快培养中医药文化进课堂人才队伍的建议
教育部鼓励高校主动设置中医药文化机构,以加强中医药文化进课堂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以各中医药院校为核心的中医药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成果初有成效,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先后成立了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等成立了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还成立了国学院和中医药文化研究院。许多中医药院校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学科优势,相继建立了中医药博物馆,既用于校内教学,也用于对外文化宣传和培训,有计划地免费对社会公众开放,让公众更直观地接触中医药文化。此外,教育部利用“国培计划”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如实施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为全国各地培养了一大批“种子”教师,辐射带动区域内教师不断提升健康教育教学能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遴选了一批国家级、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形成了230余人的中医药科普专家队伍和文化传播队伍,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承担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相关工作。
我局将会同教育部等相关部委进一步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开展:一是配合教育部加强顶层设计,鼓励支持各地将中医药文化纳入基础教育;二是鼓励和支持各地积极探索中医药文化知识进课堂的方式方法,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体现区域文化特色,突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三是会同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主编一批中小学适用的优秀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和教材;四是支持各地开展中医药文化进课堂的师资培训,充分发挥各地中医药院校、中医医院作用,建立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专家团队、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培养培训一批中小学师资队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9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