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超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国家级产学研一体化中医药脑心同治研究院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脑心同治”是在中医异病同治理论指导下,对心脑血管疾病中医整体观思维创新与发展的中医学理论,在慢性病中医药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国家高度重视慢性病防控
“十二五”以来,国家陆续出台有关文件加强推进慢性病防治工作。2012年,原卫生部等15部门联合制定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要求完善覆盖全国的慢性病防治服务网络,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加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2017年国务院发布《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提出实施慢性病早诊早治,医防协同,中西医并重,重点突破“互联网+健康医疗”等关键技术,为人民提供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的慢性病防治服务。
国家卫生健康委重视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方法创新和科技创新工作。自2015年以来,与我局共同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工作,先后遴选确定了61个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并发症等慢性疾病。2018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研究起草并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在实体医院的基础上,应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安全适宜的医疗服务,允许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在2018年与宁夏共建首个“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基础上,2019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天津等10个省份签署了示范省(市)战略合作协议,支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此外,为贯彻落实《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文件要求,自2005年以来,通过中央财政支持各地实施慢性病防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脑卒中、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等慢性病早期筛查早诊早治专项,通过早期识别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患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防控效率。
二、我局大力推进慢性病防治工作
(一)将慢性病防治纳入有关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升中医药防治慢性病能力。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将慢性病管理列为重点,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重点任务中明确指出,建立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工合作的慢性病综合防治网络,开展高危人群中医药健康干预,提高慢性病中医药防治能力。2016年我局印发《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要不断提高慢性病中医诊疗能力,以慢性病为重点,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加强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形成一批防治重大疾病和治未病的重大产品和技术成果。2017年,我局与科技部联合制定了《“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指出针对慢性难治性疾病,立足提高疗效,开展临床研究,深化中医药防治慢病科研协作体系,打造一批中医药临床研究、产业转化的高地。2018年,我局会同科技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中医药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三级防治体系,形成适用于个体、社区及特定群体的健康促进与慢病防治模式。
(二)通过国家有关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慢性病研究。“十一五”以来,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专项,基于异病同治、病症结合等中医理念,设立“中医药治疗慢性病临床疗效研究”、“提高中医药疗效的‘病证结合’研究”等项目,对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及慢性肾脏病等一批重大慢病进行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研究,形成了一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诊疗方案、指南和标准,提高了中医药治疗慢性病的临床疗效。
(三)以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为抓手,推进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科研体系建设。以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局中医康复研究中心、局治未病研究中心等科技支撑平台为抓手,整合优势资源,通过多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协同创新网络的建设,初步建立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慢性病研究体系。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局将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继续深化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研究体系建设及人才队伍培养,加强成果转化应用;进一步推动慢性病中医药防治网络建设,支持“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应用,提升慢性病防治水平。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9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