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姣等5名代表:
您们提出的关于更好地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与特色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推动重大疾病中西医结合防治体系建设问题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强化中医药防治优势病种研究,加强中西医结合,提高重大疑难病、危急重症临床疗效”。《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强调要“加强中西医结合创新研究平台建设,强化中西医临床协作,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联合攻关,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探索建立和完善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作工作机制与模式,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疾病防控”、“推进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
为提高重大疑难疾病防治能力,一方面,我局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于今年启动了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工作,围绕中医诊疗具有优势的重大疑难疾病,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协同攻关,在临床实践基础上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或专家共识,探索中西医临床协作长效机制,促进诊疗模式改革创新,为解决疑难疾病防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另一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我局围绕发病率较高、群众反映集中、急需解决诊疗需求的肿瘤、脑卒中、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统筹推进中西医协同防治工作。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肿瘤规范化诊疗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创新中医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肿瘤诊疗模式,综合、有机运用多种中医药技术和现代技术,提高临床效果。大力推进脑卒中防治工程,在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的专家组中,专门设置了“中西医结合学组”,由多名中医药领域院士和知名专家组成,指导应用中医药技术开展脑卒中防治工作。建立遏制细菌耐药联防联控机制,印发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综合运用中医疗法和药物,提高抗感染治疗水平,规范抗菌药物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下一步,我局将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共同做好重大疾病中西医结合防治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全面、更高质量的健康服务。
二、关于加强中西医结合基层医疗和科学普及问题
关于建设基层全科医师队伍方面,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有关要求,我局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考委领导下,积极推进医师资格考试改革工作,在新设立的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制度中,统一命题,不分中医西医两类,中医药内容占30%比例,为基层培养“能中会西”的医师队伍。今年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关于加强医务人员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方面,《中医药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加强对医务人员,特别是城乡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大力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我局大力开展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省级、县级推广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建立省级基地,94.2%的县(市)建立县级基地,每个县级基地都能够掌握和使用40余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每年遴选10项左右的中医药适宜技术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推广。截止2016年底,59.4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4.10%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6类以上的中医药技术方法,50.23%社区卫生服务站、27.13%村卫生室能够提供4类以上的中医药技术方法,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中医药在基层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2013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我局联合举办“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全国大型义诊活动,部署包括中医医疗机构在内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义诊活动,我局专门组织中医药专家组建国家医疗队,为基层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提供中医义诊服务和健康宣教。
关于在完善国家卫生体系建设方面,《中医药法》第十二条提出“政府举办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和有条件的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应当设置中医药科室。”近年来,我局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推进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药工作,加强中医药科室建设,有效扩大了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中西医结合医院587家,床位数99680张;全国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中,设有中医临床科室的有3932个,占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总数的83.6%。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加大中西医结合服务在基层的推广和应用,为基层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关于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关于中西医结合学历教育问题。教育部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着力培养中西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科目录(2012年)》在医学门类下设置中西医结合类,下设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加强本科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的培养。目前,全国开办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有49所,在校生4.2万人。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包括中西医结合类、临床医学类、中医学类等92个本科专业类的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要求,要求中西医结合类专业学生掌握系统的中医学和西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基本知识;要求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要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医学诊疗基本原则;要求中医学类专业学生具有运用临床医学知识的技能进行系统体格检查的能力、具有合理选择现代临床诊疗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初步诊断、治疗的能力。我局“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共确定并重点建设了72个中西医结合类重点学科,其中2个中西医结合学科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体系,推动了中西医结合相关学科发展,培养了一批学科骨干人才。在五年制中医或西医教育的基础上增加西医或中医教育的七年制或八年制教育的建议属于重大政策调整,教育部将组织专家进行专题研究。
关于中西医结合人才继续教育问题。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政策措施,建立更加完善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加强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西医学习中医人员是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患者提供中西医两种服务的重要力量。我局鼓励非中医专业的执业医师积极参加以中医药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培训内容的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知识技能类项目,提高中医药知识技能水平。在中医医院评审工作中,将开展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并考核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其中。在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将中西医结合医师纳入,2014年以来,招收培养4万名左右包括中西医结合医师在内的中医住院医师。目前,我局正在推进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拟开展第四批全国中医(西学中)优秀人才研修项目,着力培养一批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
关于中西医结合医师职称晋升问题,按照原人事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通知》(人发〔2000〕114号)和《关于印发<临床医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的通知》(卫人发〔2000〕462号),从2001年开始,临床医学专业初、中级资格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高级职称实行属地化管理,原则上采取考评结合方式取得,具体由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中西医结合专业初级职称按照《执业医师法》规定,与医师资格考试并轨,参加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医师资格,可聘任相应职称。中级职称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目前开设了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3个专业,每年考生人数约在15000人左右。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按照职称改革有关意见,遵循卫生计生行业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以科学评价为核心,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卫生职称制度,为客观公正评价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制度保障,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文件要求,进一步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政策措施,建立更加完善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推进实施“西学中”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同时鼓励和支持各地举办“西学中”研修班,推动西医、中医的交流合作,加强中西医结合学科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更多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
感谢您对中西医结合医学事业发展的关注,我局将积极吸纳您的建议,努力协同有关部门,采取更加切实有力的措施,继续推进中西医结合医学事业发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8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