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珍等4名代表:
您们提出的关于“加强危急重症中医药的应用和研究”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局高度重视加强中医药急危重症能力建设,《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提出“建立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网络和应急救治工作协调机制,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加强中西医结合创新研究平台建设,强化中西医临床协作,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联合攻关,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提高重大疑难疾病、急危重症的临床疗效。”据2016年中医医院医疗监测数据显示,全国2546所公立中医类医院中1742所中医医院设置了急诊科,528家医院设置了重症医学科。
一、已开展的工作
一是加强专科体系建设,提高急诊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十二五”期间,我局建设了覆盖全国的31个急诊专业国家中医重点专科、30个重症医学专业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今年,我局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又遴选确定了8个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项目和培育项目。通过专科建设的顶层设计,使全国各区域专科结构更加科学、明晰,为进一步提高急危重症的中医临床疗效提供了支撑。
制定、推广中医急危重症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我局组织重点专科协作组对各专科中医优势病种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制定了15个中医急诊专业优势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和中医临床路径。同时,深入推进中医诊疗模式创新工作,探索符合中医特点的急危重症中医诊疗模式。我局分批确定了包括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诊治急危重症平台(中医经典病房)”诊疗模式在内的40家医院为试点单位,印发了第一批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工作的典型经验,对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诊治急危重症平台(中医经典病房)”等诊疗模式进行总结推广,探索符合中医学术特点、有利于中医特色优势发挥、方便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急危重症中医诊疗模式。
修订印发了二级、三级中医、中西医、民族医医院评审标准和评审细则,在评审标准及细则中临床科室建设部分要求:“积极采用中医药方法,提高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中医药诊疗能力”。重点专科建设部分要求:“充分利用中医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急危重症、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能力”、“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在医院设置、功能和任务部分明确要求:“加强急诊检诊、分诊,落实首诊负责制,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在制定《县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县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时,在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室设置、医疗设备、中医医疗技术和现代技术、诊疗病种等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是重视急危重症临床救治的中医药应用和研究。争取行业科研专项支持,组织了“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方案与诊疗规律研究”项目,在甲流疫情控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发出疫病信息平台和中药筛选平台,研发和筛选出对甲流、手足口病具有治疗作用的新药。建立起覆盖全国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网络;形成了中医快速应急临床科研机制及传染病防治临床科研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突发急性传染病中医药救治平台,承担了十三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突发急性传染病中医药早期临床救治体系及预案研究”项目,完善了中医药应对突发疫情的联动机制和应急机制。在2012年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研究设立“症候类中药新药疗效评价方法研究”等相关科研项目,对于引导研发症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及中医药危急重症救治有很好的帮助。
三是加强急诊人才培养,提升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能力和水平。我局高度重视中医急诊人才培养,“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确定10个中医急诊学重点学科进行重点建设,培养了一批学科团队和骨干人才。针对提升中医急诊人员待遇问题,我局积极指导和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在薪酬分配体系中向中医急诊等重点关键岗位倾斜。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推进中医急诊学重点专科体系建设。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加大中医急诊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中医治疗危急重症能力和水平。加大支持危急重症中医药的应用和研究,进一步支持中医药救治危急重症的科学研究,在总结第一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编制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听取行业内外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推进开展历代急重症方药的整理和遴选工作。协助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做好简化审批及古代经典名方的传承发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8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