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焕淦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医文化在健康中国及文化自信建设中作用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立国家级中医文化博物馆
加强对中医发展历史实物资料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教育,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其蕴含的重要科学和历史价值,对于传播普及中医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积极意义。国家文物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积极支持中医类博物馆的建设发展。目前,各地已建成一批中医药类博物馆(如杭州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歙县新安医学陈列馆、华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通过举办陈列展览、开展教育活动、向公众展示传播中医文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我局高度重视国家级中医药博物馆建设,于2016年12月12日成立了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各项建设筹备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挂靠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目前,关于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的研究论证和规划建设等工作正在积极推进过程中。今后,国家文物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共同指导各地依托已有博物馆资源,加强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展览展示和科普教育,进一步提升我国中医领域历史文化遗产和发展成就的展示传播水平。
二、关于推动加强中医文化宣传传播,推动中医文化走进校园、社区、家庭
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提出“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走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和家庭,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理疗、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
2007年至今,我局联合多部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通过举办大型宣传活动、科普讲座、义诊咨询、健身演示、社区和乡村医生培训、中医药大篷车等活动,把中医药知识、中医药技术、中医药文化送到乡村、社区、家庭,截至2016年底,全国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率达到91.86%。2016年起,活动进入第三阶段“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通过形式多样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传播活动,增强民众的现场互动体验,帮助百姓认识中医药文化,了解常用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等宣传内容,加大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的科普宣传,引导人们加强健康自我管理,实现“传播中医药健康文化、提升民众健康素养”的目标。
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加强包括中医药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目前,各地已取得一些初步成果,如北京市东城区开展了一系列的中医药文化教育进校园工程,浙江出台《中医药与健康》小学教材将中医药教材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等文件,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今后,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合作,不断加大中医文化宣传力度,推出高质量的中医药科普栏目,深入发掘中医药中蕴含的中华传统医德精髓,推动中医文化的规范传播。
三、关于促进中医文化的国际交流
我局充分发挥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平台作用,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加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工作。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制定了《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强化中医药文化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批有中医文化、医学专业、外语翻译三大能力的人才队伍,协助孔子学院编著中医药文化教程,增加中医文化、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体验内容的教程。2016年,先后组派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王慧颖副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推拿学院具紫勇副教授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宋坪处长等3位专家分别赴布鲁塞尔、马德里、尼日利亚、东京、首尔、莫斯科和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举办讲座,受到当地受众欢迎。2017年,分期分批派遣专家团组赴在日本、蒙古、俄罗斯、法国、比利时、瑞典等国设立的中国文化中心开展中医针灸、养生、保健、哲学等主题讲座。同时,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也结合驻在国实际情况,邀请当地具知名度、有影响力的中医药领域专家学者,自主举办讲座、展览、研讨会等活动。各文化中心认真组织策划,积极与驻在国政府、学术、医疗等机构开展合作,邀请当地政治、文化、医疗卫生等各界人士出席。各国的中国文化中心也高度重视新闻宣传,通过当地电台、电视台、报纸等主流媒体及微信、脸书(Facebook)、中心官方网站等新媒体对活动进行全方位报道,全面介绍中医药文化,有效增进了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同时也加强了与相关国家在此领域的合作关系。今后,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一如既往地服务国家中医药文化推广战略,继续发挥好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平台优势,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8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