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工作动态  
邮箱 微信
 
 
  (工作动态)  
首页   政策文件工作动态关于我们
 
 
工作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综合司 > 工作动态
王国强副部长在开展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时间:2007-08-10 00:00:00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王国强
(二○○七年六月二十四日)
 
 
    今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广州召开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座谈会,十分重要。首先,我代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大家在中医“治未病”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积极进展表示祝贺!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从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根据吴仪副总理的指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进行了认真研究,在积极推动各地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同时,决定召开这次座谈会。这次座谈会的主要任务是,交流前一阶段在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认清形势,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明确试点工作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开展试点工作的具体措施,扎实推进试点工作,为中医医院全面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构建有中医药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提供经验。
    今天上午,七位同志进行了大会发言。广东省中医院通过整合中医体质辨识、健康调养咨询门诊以及传统疗法中心,成立“治未病中心”,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各项工作很有成效。浙江省中医院在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中进行“辨体优育”,实施孕产妇体质辨识,提供孕前、孕中和产后的辨体干预和辨体施养,其着眼点、切入点紧紧扣住了中医“治未病”的重点,很有建设性。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通过建立“健康保健中心”,为亚健康及健康人群提供中医药服务,思路很好。武汉市中医院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不同的季节,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疾病进行适时干预或预防,深受群众欢迎。他们在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中,从服务模式、服务范围、服务途径、服务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为开展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历经30余年的研究,以《黄帝内经》和历代医家的体质理论为依据,建立了《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为中医“治未病”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工具。昆仑健康保险公司联合有关企业、中医医院,将中医“治未病”理念应用于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提出了治未病健康保障模式(“KY3H”模式),这种与时俱进、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精神可嘉,令人感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干预研究”项目将从亚健康量表及评价指标体系、亚健康状态中医辨识与分类、亚健康基础数据库、亚健康中医药干预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深受启发。同时,这次座谈会在广东召开,还要实地参观广东省中医院的“治未病”中心,具有现场意义。这样安排,就是为了便于大家集思广益,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进行研究,从而推动中医“治未病”工作的开展。
    下面,我就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谈几点意见,供同志们讨论和在下一步工作中参考。
    一、切实提高对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意义的认识
    吴仪副总理在今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医学中有一个理念:‘上工治未病’,我理解就是重视预防和保健的医学,也就是防患于未然。我们现在讲如何治病,如果预防工作做得好,身体强壮,抵抗力增强了,不生病或少生病不是更好吗?我以为,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的转变,以及现代医学的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作出调整,‘治未病’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凸显出来。我建议把‘治未病’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可以先选几个中医院进行试点探索。”
    要提高对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意义的认识,我认为首先应当全面、正确理解什么是中医“治未病”。归纳起来看,大家普遍认为,中医“治未病”始见于《黄帝内经》提出的“上工治未病”,历经长期的实践,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论体系,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样的技术方法。我理解,其核心就在于“预防为主”,无论是未生病前的预防,还是生病以后的防止进一步严重,以及疾病痊愈后的防止复发,都体现在一个“防”字上,贯穿于人体未病预防和疾病治疗的全过程。
    通过学习吴仪副总理的讲话,结合大家的研究和工作实践,我认为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重要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中医“治未病”是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需要
    近几年来,我国医疗费用持续增长,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每年提升0.5个百分点,对有限的社会资源提出了严峻挑战,“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疾病谱中比重加大等因素的影响,如果按照现有的医疗保障模式和体系,我们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更加严峻的挑战。从世界范围看,就是经济社会发达的国家,基于现代医学和以巨额财政补贴为代价的医疗健康保障模式,也被认为是“供不起和不可持续的医学”。相比之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穷国办大卫生”,用于医疗卫生的投入十分有限。因此,必须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那些最具有成本效益的服务中去。通过“治未病”,防患于未然,使人们不生病、少生病或延缓发病,就是最具成本效果的服务之一。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通过“治未病”服务的开展,如果能够减少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或将患病年龄推迟几年,不仅能为群众减轻病痛,也能为每个家庭减轻负担,更重要的是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其意义是多么重大。
    (二)开展中医“治未病”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需求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观念发生转变,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于保障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乃至生命质量的需求正日益增长。同时对医源性疾病、化学药物毒副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入,“绿色健康”的理念方兴未艾。中医药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内在的文化认同使中医“治未病”思想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各种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养生保健方法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民群众对中医“治未病”服务的需求将日益增强。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发展趋势,并站在历史发展的前沿去引导需求、满足需求。
    (三)开展中医“治未病”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现代的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的医学模式,现代的医学理念已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作出调整。现代的医学模式转变和现代的医学理念调整,其实质就是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由治“已病之人”转变为“治未病之人”。有专家预测,“治未病之人”必将成为21世纪医学变革的主流。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完全符合现代的医学发展潮流,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完全符合现代的医学模式转变。在这一划时代的医学革命中,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全面继承与发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Copyright@2006 www.natcm.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工体西路1号 电话:59957777
版权所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ICP备案:京ICP备16052956号
京公网安备11931045028号  网站标识码:bm73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