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创先争优,购置改造两辆大客车办起流动医院,深入山区农村服务农民,两年来走过400多个村庄,诊治3万余人次。日前,王国强一行前往调研——
“要把中医药服务做到农民心坎上,把受群众欢迎的中医药工作做得让群众更满意。”9月25日,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一行,深入北京市房山区张坊村、三岔村、琉璃河镇等地调研农村中医药工作,实地了解房山区中医医院开设流动医院“大篷车”工作情况。
房山区是北京市一个山区、丘陵占2/3的大区,百余万人口中大多数为农民,很多群众看一次病往返需一天时间,且受信息限制而无法得知专家出诊时间,出来一次往往得不到良好诊疗,造成“小病扛、大病拖”的“看病难”情况。区中医院2009年4月,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投入200多万元购置改造了两辆大客车,办起中医流动医院,每个工作日,在房山区的山水村庄间,就有了被当地百姓誉为“中医大篷车”的身影。
25日一大早,石窝镇三岔村广场上,两辆车身写有“房山区中医流动医院”字样的大客车前,排满了前来就诊的村民。
一旁支起的黄色遮阳棚下,十几名医护人员正在忙着为村民们问诊、检查。74岁的刘大妈排在内科专家关维刚的就诊队伍中,她说:“每回流动医院来村里,我都会找关大夫给瞧瞧。人老了,腿脚也不好,从村里赶几十里路去医院实在不方便,我这糖尿病多亏大夫常检查,还告诉我平时要注意些啥,这些年血糖稳定多了。”
一辆体检车,一辆药房车,一辆后勤保障车,30多名由中医内科、外科、针灸科、推拿科、妇科、皮肤科、骨科等科室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生,构成了这个流动医院。除了360余种中草药、100余种中西药和少量的西药急救药品,还配备有彩色超声检查仪、心电图机等检查设备。就在这小小的流动医院里,村民可完成诊断、检查、开药、取药、医疗费报销等一系列程序,便捷的流程为那些进医院就犯愁的村民解决了后顾之忧。“对一些不方便前来现场就诊的患者,我们还提供上门服务。”流动医院主任尹泉介绍。
两年来,流动医院的车队都穿梭在房山的山山水水、村庄之间,已走过该区21个乡镇,408个村,接诊人数3万余人次。在“中医大篷车”上,农民可享受与一级医院同样的农合医疗报销待遇现场直报,迄今已现场直报近140万元,为百姓减免检查诊疗等费用150多万元。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也提高了房山区中医医院医护人员的素质,促进了医院的科学发展。今年上半年,该院门诊量同比提高30%,业务收入增长18%。
流动医院在百姓中的口碑越来越好,名气越来越大。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北京调研医药卫生系统窗口单位创先争优座谈会上,也称赞房山区中医医院建立流动医院,改进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进村方便农民就医的做法。
“农村中医药工作要把农民的满意度作为最终目标。”在琉璃河乡镇卫生院,听取房山区卫生局、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建设情况汇报后,王国强表示,房山区中医医院建立流动医院,方便农民群众,是一个非常鲜活的典型,要认真总结,在全国中医药行业推广,通过广泛宣传这个为民服务的好典型,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成为中医药行业广大党员群众的自觉行动。记者 胡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