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顾秀莲副委员长、郑万通副主席、王国强部长,尊敬的中医药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尊敬的各位嘉宾: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华中医昆仑》编辑部,向出席今天发布会和捐赠仪式的各位领导和各位嘉宾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大型传记丛书《中华中医昆仑》,从开始选题策划到今天出版发行,历时整整三年。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丛书是内容丰富、装帧设计极具民族风格,繁体竖排,宣纸印刷,线装古雅的典藏版。这部500余万字、装帧精美的鸿篇巨制的编撰出版,凝聚了太多人的厚望、关爱、支持和付出。可以说,它是集体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是众人心血和汗水浇灌而结出的果实,是永远值得我们珍惜的宝贵财富。 在这里,我要向为丛书出版付出了心血和汗水的每一位参与者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是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同意,国家民政部批准成立的社会组织,这个组织从成立那天起,就确定它的宗旨是“响应国家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号召,紧密团结和依靠我国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广泛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作出贡献”。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彰显我国中医药学的丰功伟绩,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办公室、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精诚合作,在全国范围的中医药界、文学界邀请了100余位高水平的编审、总编审,聘请了170余位作者,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写作和编审队伍,为全国近现代百年来贡献卓著、深受敬仰的150位中医药大师,编撰出版了这部大型传记丛书。丛书以传主姓名为卷名,生年为卷次,每卷3万余字;采用评传体裁,记载大师们的生平事迹、医术专长、学术思想、传承教育、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他们对中医药事业的突出贡献,使这些宝贵的医学成就和精神财富得以发扬光大,千古流芳。 丛书取名《中华中医昆仑》。昆仑山,以其挺拔雄伟、巍然屹立、绵延起伏、高耸入云的恢弘气势,被尊为“万山之祖”。取《中华中医昆仑》为书名,寓意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永不衰竭;寓意一代中医药大师们的丰功伟绩、杰出贡献和不朽勋业彪炳千史。 丛书入选传主,从全国范围推荐遴选,遍及中医药学界各个领域。有临床家、理论家、药学家、教育家、医史文献学家;有名师亲授、世医家教、学派传人,院校毕业和自学成才者;有师徒并驾、父子齐名和伉俪联袂者。他们学术造诣深厚、医疗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学术地位崇高、科研成果丰硕、医风医德高尚、国内外影响较大,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近现代百余年来中华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 丛书的出版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造就中医药人才,普及中医药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完成了为我国著名中医药大师大规模撰写传记的浩大工程;是一项抢救性的工作,因入选传主大多已故去或年事已高,许多亲历、亲见、亲闻的资料日见散落,将之收集整理、编撰成书,功垂后世,利国利民;也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工作,总结传主经验,传承中医药伟业,继往开来,光耀世界医学之林。这部医文结合、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的鸿篇巨制,对医疗、卫生、科研、教育各界及全世界关注中华中医药文化的人士,都有重要的参考和阅读价值。对传承中医药伟业、光大一代大师的医学成就,弘扬一代大师的医风医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么浩大的工程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最重要的原因是,自始至终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及领导和社会各界热心中医药事业发展人士的关怀和支持。 我们特别不能忘记的是,时年93岁高龄的万里委员长,亲笔为丛书题词:“弘扬中医”;顾秀莲副委员长、热地副委员长、郑万通副主席、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中国文联胡振民书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中国贸易促进会万季飞会长、文化部周和平副部长、广东省宋海副省长等,都亲自签名担任丛书的总顾问,并自始至终给予热情的关怀和支持。 卫生部陈竺部长批示支持我们;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高度重视,多次给予我们鼓励,提示我们:要精心组织、严格要求、打造精品、经得起历史检验。这句话始终贯穿在我们三年多的工作当中,我们按他的要求执行了。国强部长还要主管部门指派专家帮我们终审把关,每篇稿子都是经过专家十遍、二十遍的修改和审读,有一位专家看过225篇次,他们把所有的工作都推掉了,专心地为这套丛书辛勤审读把关;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与夫人王晓民女士对丛书的出版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上海市委俞正声书记批示上海市卫生局协助我们组稿,江苏省梁保华书记、山东省姜异康书记、广东省宋海副省长指示本省卫生部门配合我们的工作。有关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中医局(处)也给予了大力帮助。 丛书从开始启动到最后完成,先后得到了54位企业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今天我不可能把所有支持者一一介绍,我只举几例。像深圳宝能集团董事长姚振华先生,自始至终给我们以大力支持;上海新绿复兴城市开发公司董事长李功韬先生,在丛书启动、一分钱都没有的情况下,及时给予了资金支持,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困难。对我们有很深厚的感情,非常感动人的是:每逢过年过节,都给全体编辑部工作人员送一份节日礼物;香港旭日集团董事长杨钊先生、总经理杨勋先生,今天他们出差了,没有到会,派了代表王芙蓉女士出席会议。他们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了大力支持,他们预购丛书捐赠给全国各省级图书馆、中医药大学、中医医院;深圳冠欣矿业集团董事长梅伟先生预购丛书捐赠给孔子学院,在国外传播中医药文化;中国美旗控股集团战略决策委员会主席谢秉臻先生预购丛书捐赠给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传播中医药文化;中金中融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何伟诚及国苑资产咨询公司董事长苑为先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他们的慷慨支持,是丛书顺利出版的重要条件,我们将永远铭记不忘。 丛书的170多位作者来自全国四面八方,他们满怀深情、辛勤笔耕,不计报酬、不讲条件,广泛收集、阅读资料,写一篇稿子,大约要查阅30-50万字的资料,从中提炼出精华的部分3万字,是非常辛苦的。还有,在审稿过程中,他们认真听取专家的审改意见,不厌其烦、字斟句酌的修改,有的稿件修改多达一二十遍,有的甚至推倒重来,他们毫无怨言,以自己的辛苦,把稿子打造成功,得到好评。在这170多位作者中,年龄最高的是81岁的张绍重教授,他是写《萧龙友》卷的作者,《萧龙友》卷一稿最初就写得很好,但为了符合统一的体例,曾几次推翻重写,最后确定《萧龙友》卷为本套丛书唯一的一篇半文言文写法,由张绍重教授完成;丛书的150位传主或本人或亲属、弟子热情支持,给予密切配合;数百名专家、学者、专业人士全程亲临指导,随叫随到,有求必应;我们的100多位高水平的编审、总编审严格把关,一丝不苟,尽心竭力,精工细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从社长、总编到编辑室主任、责任编辑,高度重视、密切配合、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圆满完成了编审出版任务,这套丛书在出版社要经过四五道工序、四五遍的审改,最后打造成功;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同学们利用课余或者晚上时间参与书稿的校对;萧山古籍印务有限公司与我们默契配合,印制水平和质量堪称一流。还有编辑部这个团队,最初只有七个人,后来发展到十一个人。这支小队伍克服了人力不足、没有经验、没有资料、没有经费等重重困难,凭着一颗要为中医药事业做点好事、为一代杰出中医药大师做件好事的心,经过多方做工作,广泛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形成了一个以专家、学者为核心的、特别能战斗的一支500多人的团队。从我们开始筹划、规划,落实150名大师名单,到稿件审改,这500多人的参与,是我们一个很庞大的编写队伍。我们依靠这支力量,义无反顾地拼搏了三年。可以说,这套丛书所以能顺利地出版,集中了他们的智慧和力量。 今天回顾三年的艰苦历程,可以欣慰的是,我们成功了,依靠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成功了。回顾一下我们能够坚持下来并取得成功的原因,一条是来源于这个队伍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有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还有一条,是社会各方面给予的鼓励和支持。整整三年,我们这个团队,不仅完成了一部鸿篇巨著,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目标明确,执著追求,坚持不懈,一丝不苟,严谨细致,全力以赴,迎难而上,勇往直前,坚忍不拔,不计得失,不求回报,恪尽职守,无私奉献,虚心好学,孜孜不倦,博采众长,团结友爱,爱岗敬业,务实高效的精神。我们这支500多人的大队伍和编辑部这支小队伍,在这种精神的推动下,在拼搏奋斗的实践中,磨练了意志,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 今天,我们在欢庆成功的时刻,永远要铭记支持和帮助过我们的人,永远记住所有参与丛书编撰的人所作的贡献,在此向他们表示最诚挚、最衷心的感谢! 今后,我们一定会在出版《中华中医昆仑》的基础上,再接再厉,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作出新的贡献。可能是一点点的贡献,我们也要做下去。 再次对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谢谢大家!
201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