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工作动态  
邮箱 微信
 
 
  (工作动态)  
首页   政策文件工作动态关于我们
 
 
工作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综合司 > 工作动态
对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第9149号建议的答复
时间:2015-11-02 00:00:00
 您提出的关于中医药是不是科学、《中医药法》名称、每个省市办一所或几所中医药专业技术学校以从娃娃抓起等几个问题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中医药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一、关于中医药是不是科学的问题
    中医药(民族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医学科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与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医学是在整体观的指导下,基于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中国古代哲学,不断吸收和融合各个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其理论体系完善,技术方法丰富,也形成了重视整体、注重“平”与“和”、强调个体化、突出“治未病”、使用简便、弘扬“大医精诚”理念的鲜明的特征。中医药学所具备的自然物质属性、社会实践性、理论系统性、动态发展性,从宏观、系统、整体角度揭示了人的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具有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体现了中医药作为原创医学的科学内涵。而那些质疑中医科学性的论述,是以一种科学价值观,衡量另一种科学价值观,也是以目前所掌握的有限的技术手段去衡量另一种可能是无限的学科,这种检测方法本身就在理论上具有可疑性。时至今日,中医药作为中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在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中医药科学性最好的证明。
    二、关于《中医药法》名称的问题
    “中医药”是相对于“西方医学”而出现的概念。在鸦片战争以后,各种外国因素开始进入中国,为了便于区分,近代以后我国政界与学术界把中国固有的本土学术体系称为“中学”,而把从国外传入的学术体系称为“西学”。与之相对应,我国本土固有的医药学体系便称为“中医”,而西方的医药学体系被称为“西医”。中医药学是吸收、综合了各民族医药学的内容并相互影响发展而来,它不是仅仅属于中国哪个民族的医药资源,而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或者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医药”,是包括各少数民族医药知识在内的中国医药。在立法中,使用广义的“中医药”概念不仅包含了现在的狭义的“中医药”或“民族医药”的概念,也是国家统一的一种象征。因此,中医药应当理解为“中华民族的医药”,中华民族是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医药已经包含了各个少数民族的医药,应使用“中医药法”作为中医药立法的名称。
    不宜采用传统医药法原因有四:一是国际上习惯于将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药的代表。二是采用传统医药法的名称易将中医药、少数民族医药等我国的传统医药混淆于其它国家的传统医药,从而降低了中医药的国际认同度,降低了中医药的科学性。三是采用传统医药法的名称,不能体现中医药的根本属性。四是我国国内的相关法律、法规,绝大多数均以“中医药”命名。
我局正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做好《中医药法》报送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的工作,主动与相关部委就《中医药法(草案)》名称问题进行充分协调,各部门对《中医药法(草案)》的名称与内容基本达成一致,国务院法制办已完成国务院各部门对《中医药法(草案)》的复核工作,并报送国务院提请常务会议审议。
    三、关于每个省市开办一个或几个中医药专科学校及从娃娃抓中医药教育问题
    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要求,省级人民政府应制定本地区高等学校设置“十二五”规划,按照高校设置规划设立专科学历教育高等学校。您建议应大力开办各类专科技术学校和学院的建议非常有价值,也是目前努力的方向,2014年5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支持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目前全国大部分省都已经开办了中医药中职或高职学校,设置了中医中药类相关专业,生源既有初中生,也有高中生。截止2013年底,全国有中等中医药院校50所,设置中医药专业的中等西医药院校119所,设置中医药专业的中等非医药院校149所,高等中医药院校45所(其中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6所,高等专科学校9所、高等职业学校1所),设置中医药专业的高等西医药院校93所、高等非医药院校122所。
    关于从娃娃抓中医药教育,我局支持各地在中医药院校教育中尝试中医药大学附中、附小增设中医药课程,目前北京中医药大学正在开展相关探索实践。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5年7月24日

 
 
 
 
  Copyright@2006 www.natcm.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工体西路1号 电话:59957777
版权所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ICP备案:京ICP备16052956号
京公网安备11931045028号  网站标识码:bm73000001